
連片生長的黃色茅草或白色蘆葦。形容齊一而單調的情景。 宋 蘇轼 《答張文潛縣丞書》:“ 王氏 欲以其學同天下,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 王氏 之同也。” 宋 陳亮 《送王仲德序》:“最後 章 蔡 諸人以 王氏 之説一之,而天下靡然,一望如黃茅白葦之連錯矣。” 王闿運 《<湘雨樓詞>序》:“然觀其所選,汗漫如黃茅白葦,其所作乃如嚼蠟。” 柳亞子 《胡寄塵詩序》:“後生小子,目不見先正之典型,耳不聞大雅之緒論,氓之蚩蚩,惟捫盤逐臭者是聽;而黃茅白葦之詩派,遂遍天下矣。”
“黃茅白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連片生長的黃色茅草和白色蘆葦,形容景象單調、缺乏變化。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提及。
源自宋代蘇轼《答張文潛書》:“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蘇轼以鹽堿地中單一的植被景象,暗喻當時王安石(王氏)推行新學導緻思想文化趨同的現象。
部分資料提到其引申為“比喻平庸之人或物”,但此用法多見于非權威解釋,可能為後人基于原意的擴展。
如柳亞子曾用此詞表達對文化趨同的批判(見),現代也可用于形容缺乏多樣性的社會環境或創作領域。
《黃茅白葦》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指的是農田中的黃茅和白葦,用來形容農田豐收的景象。
《黃茅白葦》這個成語拆分部首為“艹豎米白艹竹言”,共有13個筆畫。
《黃茅白葦》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嘉靖年間的《陽明草堂筆記》中,用以形容豐收的田野景象。
《黃茅白葦》是這個成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所以《黃茅白葦》這個成語的古代寫法是“黃茅白葦”。
他們家的農田一片黃茅白葦,豐收的景象美不勝收。
黃茅:指的是黃色的草。
白葦:指的是白色的葦草。
豐收:指的是農田産量豐富。
豐饒:指的是土地肥沃,農作物生長茂盛。
荒涼:指的是土地貧瘠,農作物生長不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