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渺茫;不确定。 唐 盧仝 《月蝕》詩:“吾不遇二帝,滉漭不可知。”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胎息》:“ 東坡 雲:養生之方以胎息為本。此固不刊之語,但以氣若不閉,任其出入,則渺綿滉漭無卓然近効。”
“滉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拼音為huàng mǎng,主要含義為“渺茫、模糊不清;形容廣闊無邊的樣子”。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本義與引申義
原指水域的廣闊浩渺,如湖泊、江海等無邊無際的景象,例如:“遠望湖面滉漭,水天相接。” 後引申為形容事物或情感的模糊、難以捉摸,例如:“他對未來的規劃尚顯滉漭。”
文學與日常用法
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視覺化的廣闊感傳遞意境,如古詩詞中描繪自然景觀,或現代文中表達抽象概念(如時間、記憶)的不可知性。因生僻性較高,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提示:若需造句或進一步了解語境,可參考權威詞典中的例句。
滉漭是指水流廣泛而繁盛的樣子,形容水波蕩漾、氣勢磅礴的景象。
滉漭由“氵”(水)和“曼”(漫)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3畫。
滉漭起源于古代漢語,早在《詩經·秦風》中就有“滉漭”一詞的出現。在詩句中,滉漭用來形容水勢湍急,有浩大的樣子。
滉漭的繁體字是「澒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滉漭的寫法為「㡶澐」。
滉漭的大江如同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着天空和青山。
滉漭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例如:滉漭波濤、滉漭壯闊、滉漭的湖面。
滉漭的近義詞有:波瀾壯闊、波濤洶湧、錦繡江山。
滉漭的反義詞可以是平靜、沉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