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看不見聽不到的狀态。謂至道難見莫測。《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2).迷糊,不知所以。《紅樓夢》第六六回:“眼看着入殮,又撫棺大哭一場,方告辭而去。出門正無所之,昏昏默默,自想方才之事……也不自知了。”
“昏昏默默”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ūn hūn mò mò,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形容人缺乏活力
指人精神狀态低迷、懶散無為,缺乏積極性或行動力。例如:“他最近總是昏昏默默,對工作提不起興趣。”
哲學層面的深奧狀态
源自《莊子·在宥》的“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描述“至道”幽深玄妙、難以捉摸的境界,強調道家思想中虛靜無為的狀态。
該詞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指精神狀态,通常含貶義;若涉及哲學或文學,則偏向中性描述,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探讨不同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莊子》原文或相關文學評析。
《昏昏默默》這個詞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在行動、思考上顯得不明晰、不活潑或者不起眼。
《昏昏默默》這個詞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昏:日(部首),8(筆畫)
默:黑(部首),11(筆畫)
《昏昏默默》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馬文煜的《樓騎春》一書中,并逐漸成為漢語中常用的詞語。
《昏昏默默》的繁體字為「昏昏默默」。
在古代,昏昏默默的漢字寫作「昏昏默默」。
1. 他一直昏昏默默地工作,從來沒有表現出過自己的才華。
2. 這家公司在市場中一直昏昏默默,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昏昏入睡、默默無聞、昏昏沉沉
懵懂無知、無精打采、呆若木雞
聰明活潑、活蹦亂跳、光彩照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