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的意思、上京的詳細解釋
上京的解釋
(1).古代對國都的通稱。《文選·班固<幽通賦>》:“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 李善 注:“有羽翼於京師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 德璉 發跡於此 魏 ,足下高視於上京。” 宋 劉攽 《送韓玉汝司封奉使兩浙》詩之三:“組練白玉粒,一月來上京。” 梁啟超 《複劉古愚山長書》:“ 秦 中自古帝都,萬一上京有變,則六飛行在,猶将賴之。”
(2).古都名。 渤海 以王都 忽汗城 為 上京 龍泉府 。故址在今 黑龍江 甯安縣 西南 東京城 。
(3).古都名。 契丹 會同 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為 上京 臨潢府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南。
(4).古都名。 金 天眷 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師 會甯府 為 上京 ,故址在今 黑龍江 阿城 南 白城 。
詞語分解
- 上的解釋 上 à 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樓上。上邊。 次序或時間在前的:上古。上卷。 等級和質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處到高處:上山。上車。上升。 去
- 京的解釋 京 ī 國都(現特指中國首都北京):京城。京都。京華(因京都是文物、人才彙集的地方,所以稱京都為“京華”)。京畿(國都和國都附近的地方)。京劇。京師(首都的舊稱)。京繡。京菜。 大。 古代數名,指一千
專業解析
“上京”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曆史地理與現代語義兩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上京”作動詞時,指前往都城,古時特指臣民赴都城觐見帝王。作名詞時,專指曆史上的都城名稱,例如遼代五京之首的“上京臨潢府”,其遺址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
二、曆史釋義
- 遼代都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于918年營建上京,定為政治中心。《遼史·地理志》記載“上京臨潢府,太祖取天梯、蒙國、别魯等三山之勢于葦甸,射金龊箭以識之,謂之龍眉宮”。
- 其他朝代别稱:唐代曾稱長安為“上京”,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我從去年辭帝京”,但此用法後世漸少。
三、現代語義
現代漢語中,“上京”常作為“前往首都”的口語化表達,例如“上京趕考”“上京務工”,借代指向北京,體現語言的時代演變。
四、引證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3版)第1285頁;
-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遼代都城詞條;
-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上京”口語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上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通用含義
- 國都的通稱
古代泛指前往都城或對國都的稱呼,如《文選·班固<幽通賦>》中“有羽儀於上京”即指京師。現代語境中也可指前往北京,如“上京求學”。
二、曆史都城名稱
- 遼代上京(臨潢府)
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是遼朝的政治中心,曆經200餘年,現存皇城遺址及大量文物。
-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
故址在今黑龍江甯安縣西南東京城,為渤海國都城,現存宮殿、佛寺等遺迹。
- 金代上京(會甯府)
位于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金朝初期都城,天眷元年(1138年)定為上京。
三、其他擴展含義
- 日本戰國時期的“上京”
實際稱為“上洛”,指大名帶兵進入京都朝見天皇,類似“挾天子以令諸侯”(如織田信長)。
- 現代寓意
名字中“京”象征高大、興盛,“上京”可引申為追求卓越或事業有成。
“上京”既可指古代都城或進京行為,也是多個北方政權的都城名稱。若需進一步了解某朝代都城細節,可參考曆史文獻或考古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不關風不近道理餔食承光踟躇螭額廚兵廚馔抵拒短牋對枰笃信好學耳軟返倒豐年瑞公廉寡俦果盤鶴草黑會黃光遑遽斠節流寂絕浄發錦壤九帶鋸欘可歎靈劍離隙鹿角魯叟冒破馬院男盜女娼南國社帕腹攀供敲冰索火橋構鵲陵渠門入話蛇伏射禦霜收屬辭比事叔代水鸮四分五剖踏鬥外強中乾違法行為微逆渦口武警毋庸置疑香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