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第一義谛的意思、第一義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第一義谛的解釋

同“ 第一義 ”。 宋 王安石 《答蔣穎叔書》:“佛説有性,無非第一義諦,若第一義諦,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一切世諦,于如來盡是第一義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第一義谛(梵語:paramārtha-satya)是佛教哲學的核心概念,指超越世俗認知的究竟真理,與“世俗谛”(相對真理)共同構成“二谛”體系。其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字面含義

“第一”指最高、最勝;“義”指道理、實相;“谛”意為真實不虛的真理。合指最高層次的真實義理,即諸法本質的終極實相。

佛教定義

指一切現象(諸法)的空性本質(梵語:śūnyatā),即萬物皆因緣和合而生,無獨立、恒常的自性。如《大智度論》雲:“諸法無所有,如是有,無所有是畢竟空,是名第一義谛。”


二、哲學内涵

  1. 與世俗谛的關系

    世俗谛承認現象世界的相對真實性(如因果、善惡),而第一義谛揭示其本質為空,二者相輔相成。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指出:“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

    公式表達:

    $$ begin{aligned} &text{世俗谛:現象層面(緣起有)} &text{第一義谛:本質層面(自性空)} end{aligned} $$

  2. 核心特征

    • 離言絕慮:超越語言概念與思維分别(《維摩诘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 平等無二:泯滅一切對立分别(如生滅、垢淨等)。
    • 實證境界:需通過禅修直觀體證,非邏輯推演可得。

三、經典依據

  1. 《大般若經》

    “第一義谛無有文字,離諸戲論,寂靜無相。”

  2. 《中論·觀四谛品》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3. 《勝鬘經》

    稱第一義谛為“一乘真實義”,即唯一佛乘的究竟真理。


四、實踐意義

在修行中,需以世俗谛為基礎(如持戒、布施),逐步體悟空性,最終證入第一義谛。天台宗提出“三谛圓融”(空、假、中),進一步統合二谛關系。


參考來源

  1. 《大智度論》(鸠摩羅什譯)
  2. 《中論》(龍樹菩薩造,鸠摩羅什譯)
  3. 《維摩诘經》(鸠摩羅什譯)
  4.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求那跋陀羅譯)

網絡擴展解釋

“第一義谛”是佛教核心哲學概念,其解釋需結合宗教義理與語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佛教原義

  1. 本質定義
    指超越世俗認知的終極真理,即諸法實相。佛教經典如《大般涅槃經》強調:“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說明第一義谛的本質是“畢竟空,無所有”。

  2. 别稱與内涵
    又稱真谛、勝義谛、涅槃、中道等,包含三重特性:

    • 至高性:超越世俗經驗(俗谛)的圓滿真理;
    • 真實性:聖者所證悟的實相;
    • 空性:破除對“有”“無”的執着,直指萬物本質為空。

二、與俗谛的關系

佛教通過“二谛”理論闡釋真理層次:

三、宗派差異

不同佛教流派對第一義谛的诠釋存在差異:

  1. 中觀宗:主張“二谛是教非理”,認為真俗二谛是佛陀教化衆生的權巧方便,最終指向非空非有的中道。
  2. 圓教(如天台宗):提出“一心三藏”,認為真谛與俗谛統一于真如本性,即“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的圓融。

四、現代語義延伸

在漢語語境中,該詞引申為事物最根本的原理或本質。例如探讨科學理論時,可用“第一義谛”形容基礎性定律。


主要文獻依據:
《大般涅槃經》《佛藏經》闡釋核心定義;《中論》《法華玄義》解析二谛關系;天台宗經典補充圓教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宵北部背謬便家編簡避君三舍辰馬重申催迸粹然催顔刀山電炬敦厚敦厖渡仔鋒铦鋒線富益光盤行動固有振動诙奇回員轇轕甲鐵揭參饑耗雞爛嘴巴硬金印紫绶酒漿繼興姱麗龍服龍虎窯龍炯鹿獨濾餅嫚詞密遣木皇甯業敲竹杠日新月着山工神水攝袵涉閲石滾失人泰山吟庭堅通術望巴巴晚課晩暮刓飾微晶文經武略窩藏汙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