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義谛的意思、第一義谛的詳細解釋
第一義谛的解釋
同“ 第一義 ”。 宋 王安石 《答蔣穎叔書》:“佛説有性,無非第一義諦,若第一義諦,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一切世諦,于如來盡是第一義諦。”
詞語分解
- 第一的解釋 ∶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首要的,最重要的質量第一詳細解釋.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史記·呂太後本紀》:“太傅 産 、丞相 平 等言, 武信侯 呂祿 上侯,位次第一,請立為 趙王 。” 宋 蘇
- 義谛的解釋 佛教語。猶真谛。 明 歸有光 《贈菩提寺坤上人序》:“自是數喜與其徒論説空理,求第一義諦。” 明 李贽 《念佛答問》:“我謂念佛即是第一佛,更不容於念佛之外復覓第一義諦也。”
網絡擴展解釋
“第一義谛”是佛教核心哲學概念,其解釋需結合宗教義理與語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佛教原義
-
本質定義
指超越世俗認知的終極真理,即諸法實相。佛教經典如《大般涅槃經》強調:“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說明第一義谛的本質是“畢竟空,無所有”。
-
别稱與内涵
又稱真谛、勝義谛、涅槃、中道等,包含三重特性:
- 至高性:超越世俗經驗(俗谛)的圓滿真理;
- 真實性:聖者所證悟的實相;
- 空性:破除對“有”“無”的執着,直指萬物本質為空。
二、與俗谛的關系
佛教通過“二谛”理論闡釋真理層次:
- 俗谛(世谛):凡夫經驗中的相對真理,如現象界的生滅、因果;
- 第一義谛:聖者體認的絕對真理,即空性。
二者互為表裡,如《中論》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強調需通過俗谛悟入真谛。
三、宗派差異
不同佛教流派對第一義谛的诠釋存在差異:
- 中觀宗:主張“二谛是教非理”,認為真俗二谛是佛陀教化衆生的權巧方便,最終指向非空非有的中道。
- 圓教(如天台宗):提出“一心三藏”,認為真谛與俗谛統一于真如本性,即“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的圓融。
四、現代語義延伸
在漢語語境中,該詞引申為事物最根本的原理或本質。例如探讨科學理論時,可用“第一義谛”形容基礎性定律。
主要文獻依據:
《大般涅槃經》《佛藏經》闡釋核心定義;《中論》《法華玄義》解析二谛關系;天台宗經典補充圓教觀點。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第一義谛》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 "第一義谛"指的是某個事物的最基本、最本質的意義或真理。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第":部首為"立",筆畫數為5。
- "一":部首為"一",筆畫數為1。
- "義":部首為"言",筆畫數為3。
- "谛":部首為"言",筆畫數為14。
來源:
- "第一義谛"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追溯,可能具體出處無法确定。
繁體:
- "第一義諦"是"第一義谛"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第一義谛"的古漢字寫法因具體年代和文獻而異,具體形态無法确定。
例句:
- "探究宇宙的第一義谛是科學家們一直努力研究的問題。"
組詞:
- 第一義谛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自身已經是一個詞組。
近義詞:
- 近義詞:基本真理、核心原理、根本意義。
反義詞:
- 反義詞:次要觀點、次要意義、次要真理。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