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器名。叉首左右兩刃歧出。 明 茅元儀 《武備志·馬叉圖考》:“鏜鈀、馬叉,皆短兵中之長者也。鏜鈀即叉也。馬叉與鏜鈀大同而小異,利在於馬。” 王盛農 《猛士》第十四章:“﹝兵丁﹞手執纓槍、馬叉,雄赳赳地站列兩邊。”
“馬叉”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形制特征
馬叉是長柄兵器,矛頭兩側分叉出兩刃,形似镗(類似三叉戟結構),屬于短兵器中的長柄類。明代《武備志》記載其與镗钯類似,但更適用于馬戰。
使用方式
技法包括攔、挑、崩、砸、滾、搬、搗、搓等,需較高武藝才能掌握。古代軍隊和民間江湖藝人均使用,後者常作為表演道具。
在部分網絡語境中,“馬叉”被拆解為“馬”和“叉”,合為“騷”字,用于戲谑形容舉止風騷的女性。不過此用法僅見于個别非權威來源(如),未被廣泛收錄。
建議參考來源:權威曆史文獻如《武備志》,或軍事文化網站獲取詳細兵器考據;網絡俚語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馬叉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馬和叉。它的基本意思是指用來拴住馬匹或讓馬停下來的工具。
馬叉的“馬”字部首是馬,它通常出現在與馬相關的詞語當中;而“叉”字部首是叉,它表示叉狀、叉子的意思。
馬叉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馬”字部分占據了6畫,“叉”字部分占據了5畫。
馬叉一詞起源很早,最初是用來停馬的工具。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尤其在農耕社會中,馬叉是用來控制牲畜的重要工具之一。隨着時間的推移,馬叉逐漸演變成一個常見的詞語,并被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
馬叉的繁體字是「馬叉」,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時候,馬叉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
1. 他拿起馬叉,走向馬棚,準備梳理馬匹的毛發。
2. 農民使用馬叉來驅趕牲畜進入牧場。
1. 馬鞭:用來鞭策馬匹的工具。
2. 打馬虎眼:形容對待問題不嚴肅、馬虎草率。
1. 馬帶:用來拴系馬匹的細長帶子。
2. 馬鞍:騎馬時放在馬背上供人騎乘的器具。
1. 解馬:指解開馬匹的缰繩使之自由。
2. 放馬:指放開馬匹,任其自由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