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曜的意思、土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曜的解釋

(1).行星名。即土星,又名鎮星。

(2).七曜日的第七日,即星期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土曜,是漢語中表示一周中第七天的古稱,對應現代漢語的“星期六”。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如下:

一、本義與天文曆法淵源

“土曜”源自中國古代的“七曜”紀日系統,即以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為周期命名七天。其中“土”特指太陽系行星中的土星(Saturn)。該體系最早見于唐代佛經《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兇時日善惡宿曜經》(簡稱《宿曜經》),其中明确将“土曜日”定為第七日。宋代《宋史·天文志》亦記載:“土星,古曰填星,主德,居中央,巡曆二十八宿”,印證其與天文觀測的關聯。

二、曆法應用與文化傳播

七曜紀日法在唐代隨佛經翻譯傳入中國,後成為官方曆法補充。敦煌出土的唐代《全天星圖》(現藏大英圖書館)佐證了當時對土星等天體的系統觀測。此制度東傳至日本後保留至今,日語中仍稱星期六為「土曜日(どようび)」,成為漢語詞輸出的典型案例。

三、現代漢語中的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雖改用數字序數(星期六),但“土曜”仍存于古籍研究與東亞文化語境。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釋:“土曜,即土星。亦指七曜日的第七日”,《辭源》則強調其“舊時曆法家以七曜配日”的曆法屬性。

知識延伸:七曜體系中的行星命名體現五行學說,土星因軌道周期最長(約29.5年繞日一周),古人視其“鎮守中央”,故以“土”為名,對應五行中的“中央土”。


參考文獻來源

  1. 唐代《宿曜經》(中華經典古籍庫)
  2. 《宋史·天文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敦煌文獻《全天星圖》(國際敦煌項目IDP數據庫)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5.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土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 指行星土星
    土曜在古代天文學中代指土星,别稱“鎮星”。這一名稱源于中國傳統星象體系,土星因運行周期較長(約28年繞天一周),被認為具有“鎮守”星宿的象征意義。

  2. 表示七曜日中的星期六
    在七曜紀日法中,土曜對應一周的第七天,即現代公曆的星期六。七曜體系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種天體命名,分别對應周日至周六,該體系曾在中國古代及周邊文化(如日本)中使用。


補充說明:現代漢語中“土曜”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當前公曆的“星期六”在日語中仍沿用“土曜日”的稱呼。

别人正在浏覽...

本分官成衣瞋駡徹宵沖秘仇尼從谀促使大功畢成蕩檢道聽耳食打哨誂撆定期定張車豆荄二尺四寸耳鼠法難坊曲乏餧發運負任蒙勞跟前鈎絞關隴國葬還牍寒壻豪縱衡器緩急混壹檢禦精鋭驚枕鸠形開陳欿切空幽老馬嘶風龍虬南極老漂輕七香湯如其不然嗓門刹末社會盛寒眚沴生斂衰白霜缯私聽添油熾薪唾腺亡已細岑心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