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均田制的意思、均田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均田制的解釋

中國古代一種分配土地和交納賦稅相結合的制度。北魏于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規定農民按人口、官吏按等級分配無主荒地,并向國家納租調。此後在授田對象、授田年限、賦役等方面多有變化,至唐中葉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均田制是中國古代從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土地分配制度,其核心是通過國家分配無主荒地,平衡社會資源并保障賦稅征收。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概念與背景

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延續至唐德宗年間(約780年被“兩稅法”取代)。其背景是北方長期戰亂導緻大量土地荒蕪、人口流離,國家為恢複農業和經濟,将無主土地按人口分配給農民耕作,土地所有權歸國家,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後歸農戶所有。

二、主要内容

  1. 分配規則

    • 按人口分配:男子15歲以上授露田(種植谷物)40畝,婦女20畝;另授桑田(種桑樹)作為永業田,可繼承。
    • 土地分類:露田需在年老或身故後歸還官府,桑田可世代承襲。
    • 限制條件:地主原有土地不納入分配範圍,僅限無主荒地。
  2. 賦稅義務
    受田農民需向國家繳納租(糧食)、調(布帛)并承擔徭役、兵役。

三、曆史作用

  1. 恢複農業生産:促進荒田開墾,提高糧食産量。
  2. 穩定社會秩序:減少土地糾紛,緩解貧富矛盾。
  3. 強化中央集權:通過控制土地和賦稅,增強國家財政與軍事(如府兵制)基礎。

四、衰落原因

唐朝中期後,人口增長導緻土地不足,加之官僚貴族兼并土地,均田制無法繼續實施,最終被“兩稅法”取代。

均田制通過國家調控土地分配,短期内有效促進了經濟恢複和社會穩定,但受限于土地資源與階級矛盾,未能長期延續。

網絡擴展解釋二

《均田制》是指一種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旨在實現土地的均分而不偏袒富裕階層。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均: 堅旁、土部,5畫; - 田: 田字旁、田部,5畫。 來源: 《均田制》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戰國時期,主要由統治者實施,目的是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提高生産力和社會穩定性。 繁體: 《均田制》的繁體字為「均田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均田制」的漢字寫法有時會略有差異。例如,「均」字的古代寫法有「伨」或「肸」,而「田」字也有「由」或「甸」。 例句: 《均田制》的實行可以平衡土地分配,使農民獲得更公平的資源。 組詞: - 均等: 意指平等、公正的狀态; - 田園: 意指農田和農村; - 制度: 指社會和經濟中一系列規範與程式的總稱。 近義詞: - 均分制度: 指土地或資源的均勻分配制度; - 平均土地制: 指将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的制度。 反義詞: - 不均田制: 指土地以不公平的方式分配給農民的制度; - 個體土地制: 指土地屬于個體農民私有的制度。 希望以上内容符合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