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棱兩可的意思、摸棱兩可的詳細解釋
摸棱兩可的解釋
[betwixt and between] 握持棱角,兩端皆可。比喻遇事不決斷可否,不分是非。亦作“模棱兩可”
詞語分解
- 摸棱的解釋 亦作“ 摸棱 ”。謂處事态度依違,不明确表示可否。《舊唐書·蘇味道傳》:“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世因稱 蘇 為“蘇摸稜”或“摸稜宰相”。摸,用同“
- 兩可的解釋 兩種可能都行我去不去兩可詳細解釋.同時認可兩種相反或對立的事物。 春秋 末 鄭國 思想家 鄧析 的哲學思想之一。《列子·力命》:“ 鄧析 操兩可之説,設無窮之辭。”.可此可彼;兩者均可。《晉書·隱逸
網絡擴展解釋
“摸棱兩可”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多寫作“模棱兩可”,其核心含義指對事物的态度或觀點不明确,含糊其辭,讓人難以判斷是非或選擇方向。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含義
- 拼音:mō léng liǎng kě(或讀作mó léng liǎng kě)。
- 釋義:形容對問題正反兩面含糊其辭,既不明确肯定也不否定,常用于批評态度暧昧、立場不堅定的言行。
2.結構解析
- 摸棱:原指觸摸物體的棱角,比喻對事物邊界或性質模糊感知。
- 兩可:指兩種可能性均可成立,即“這樣也行,那樣也行”。
3.出處與典故
- 源自《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贻咎譴,但摸棱以持兩端可矣。”
唐代官員蘇味道因處事圓滑、不明确表态而得名“蘇摸棱”,後人借此諷刺優柔寡斷的作風。
4.用法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貶義,描述言語、态度或決策的含糊性。
例句:
- 他對關鍵問題總是摸棱兩可,導緻團隊難以推進工作。
- 政策表述若過于摸棱兩可,可能引發公衆誤解。
5.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含糊其辭、不置可否、依違兩可。
- 反義詞:旗幟鮮明、斬釘截鐵、泾渭分明。
補充說明
- 寫法争議:古籍中多寫作“摸棱”,現代常用“模棱”,二者含義相同,可通用。
- 情感色彩:含明顯批評意味,需根據語境謹慎使用。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摸棱兩可
《摸棱兩可》是一個成語,表示無法确定的事物或觀點,不是明确的,有些模糊或含糊不清。
拆分部首:手(扌)+棱(木)+兩(丷)+可(口),其中“扌”表示手部, “木”表示木頭, “丷”表示兩個十, “口”表示口。
筆畫:《摸棱兩可》共有11畫。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清代紀昀的《四庫全書》中。關于其具體來源并沒有确切記錄。
繁體:摸棱兩可。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形狀有所不同,所以《摸棱兩可》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
例句: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非常摸棱兩可,不願意表明自己的觀點。
組詞:摸棱沖刺、摸棱兩可、摸棱四顧、暧昧摸棱、含糊摸棱。
近義詞:含糊其辭、暧昧不清、模棱兩可。
反義詞:明确、确定、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