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匍匐的意思、匍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匍匐的解釋

(1) [belly]∶以腹貼地前進

幸主者出,南面召見,則驚走匍匐階下。——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巡邏兵在敵軍炮火下匍匐過陣地

(2) [crawl]∶軀體貼地(像蟲、蛇、 龜)緩慢爬行

匍匐前進

(3) [prostrate]∶使自己俯卧

匍匐在主子腳下

詳細解釋

(1).爬行。《詩·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朱熹 注:“匍匐,手足并行也。”《漢書·叙傳上》:“昔有學步於 邯鄲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金川之戰》:“二酋戰慄無人色,匍匐而出。”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二章:“洞口外十幾個敵人,都挾着大炸6*藥包,繼續向坑道口匍匐逼進。”

(2).謂倒仆伏地;趴伏。《禮記·問喪》:“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 鄭玄 注:“匍匐,猶颠蹷。” 漢 王逸 《九思·憫上》:“庇陰兮枯樹,匍匐兮巖石。” 唐 元稹 《寄吳士矩》詩:“強起相維持,翻成兩匍匐。” 曹禺 《王昭君》第五幕:“ 休勒 衣服破碎,頭青臉腫,繩捆索綁,一下子被推在地上,匍匐在單于腳下。”

(3).比喻屈服,順從。 秦牧 《花城·土地》:“那時候人們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風雨雷霆,電光野火,都曾使他們畏懼顫栗。” 巴金 《亡命》:“我每一想到藍天的 意大利 ,想到匍匐在法6*西6*斯鐵腕下的人民……我的整個心都要燃燒起來了。”

(4).盡力。《詩·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鄭玄 箋:“匍匐,言盡力也。” 唐 柳宗元 《叔父殿中侍禦史墓表》:“行軍司馬侍禦史 韋重規 等,匍匐救助,事用無闕。” 宋 蘇轼 《祭歐陽文忠公文》:“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救。” 清 魏源 《傅巡撫祠碑銘》:“其羞如何?匡我王服,紓難毀家,救民匍匐。”

(5).勞頓;颠沛。 宋 蘇舜欽 《送韓三子華還家》詩:“ 子華 勇此行,東下甚匍匐,入門未及言,相向且慟哭。” 宋 文天祥 《集杜詩·杜大卿浒序》:“匍匐 淮 甸,衛護艱虞,忠勞備盡。” 王闿運 《陳景雍傳》:“且 湖北 糜爛,再遇寇荼毒,羣吏匍匐氣盡。”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匍匐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匍匐”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形象化表達特征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軀體貼近地面移動或平卧的姿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的釋義,該詞包含兩層含義:

  1. 軀體貼地爬行

    多用于描述人類或動物的行進方式,如“偵察兵匍匐穿越雷區”“蛇類在草叢間匍匐”。此義項源自《詩經·邶風》中“匍匐救之”的古典用例,展現緊急狀态下手足并用的動态場景(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2. 軀體完全伏貼于地面

    可表示靜态姿勢,例如“信徒匍匐在神像前祈禱”。植物學領域延伸出“匍匐莖”術語,特指貼地生長的植物器官,如草莓的匍匐莖具有營養繁殖功能(來源:《生物學大辭典》)。

該詞的構字特征值得注意:“匍”與“匐”均為形聲字,“勹”作形旁提示軀體蜷曲之意,“甫”“畐”為聲旁标注讀音。現代漢語中常見組合包括“匍匐前進”“匍匐莖”等專業術語,在軍事訓練、生物學科等領域具有特定應用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匍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pú fú,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動詞:爬行或貼地移動

指身體緊貼地面,用手足或腹部緩慢前行。常用于以下場景:


2. 形容詞(植物學術語):貼地生長的形态

描述植物莖幹無法直立,平貼地面蔓延生長的特性。例如: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深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阿家阿翁把都兒八卦圖柏梁宴白森森寶珥傧相播殖裁帽測廋嘲訴愁腸寸斷麤語答帶丹甍道日大仰爬腳子調遣疊時饷封甸鳳跱龍拏公主貴際鬼劈口黃绀绀荒怪不經花塼火妻灰子蔣月泉劍槊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節適禁奈近水樓台津帖圈肥決擇軍田考實科發刻省孔顔窺矙連臂舲舟劉氏冠利益麥顆拼合撲哒锵锵翼翼窮愁潦倒起躁瑞聖奴申理沈穆濕家同與脫貧吸裡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