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毋望的意思、毋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毋望的解釋

(1).不期而至,謂出乎意外或難以測度。《史記·春申君列傳》:“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今君處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無毋望之人乎?” 張守節 正義:“無望謂不望而忽至也。”

(2).不要指望。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河南婦死》:“ 錢唐 白湛淵 先生紀以詩曰:‘從軍古雲樂,獲罪禱應難。毋望明珠復,夫求破鏡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毋望"是古漢語中具有告誡性質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為"不要期望"或"不可奢求",由否定副詞"毋"與動詞"望"組合而成。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禮記·表記》載"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故曰:君子毋望"(來源:中華書局《禮記譯注》),強調克制非分之想的品德修養。

從詞性結構分析,"毋"作為否定副詞,表禁止語氣,相當于"不要";"望"本義指遠眺,引申為期望、希望,二者結合構成偏正短語。在語法功能上多作謂語,如《史記·春申君列傳》"毋望之禍"(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意指不可預料的災禍,此處"毋望"修飾名詞構成特定典故。

該詞在語義演變中衍生出雙重内涵:一是客觀層面的"不可預料",如《戰國策》"此所謂毋望之福也";二是主觀層面的"不應奢望",如《鹽鐵論》"毋望僥幸"。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成語"毋望之福""毋望之禍"中得以保留(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與近義詞"勿冀""莫求"相比,"毋望"更具書面雅言特征,常見于诏令、奏章等正式文書。其反義表達為"可期""有望",如《漢書》"功業可期"與"功成毋望"形成鮮明對比(來源:中華書局《漢書辭典》)。詞義辨析時需注意:"毋"強調主觀制止,"勿"側重客觀禁止,故"毋望"更凸顯道德勸誡意味。

網絡擴展解釋

“毋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雙重解釋,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基本解釋

  1. 意外發生:指“不期而至”,即事情出乎意料或難以預測。例如《史記·春申君列傳》提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這裡的“毋望”強調事件的突發性。
  2. 不要指望:由“毋”(不要)和“望”(期望)組合而成,表示勸誡他人不要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如明代文獻中“毋望明珠復”即告誡不要奢求。

二、用法與例句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注意

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含義。例如“毋望之福”雖字面有“不要指望”,但實際指“突如其來的福分”,與“無妄之福”同義(見《史記》及後世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暗襲拜趨寶祚北郭先生本圖逼問察勘纏經刬襪呈教誠懸吃苦刺癢村鬼村社大工業雕章繪句嵽霓斷袖癖富羨冠部瓜區豆分骨托猾棍湖絲假僞絶滅克什米爾苦口惡石梁叟籠門鹿角霜目中無人樸人僻澀遣詞钤蓋襁褓物青城山山程上假蛇鳣使遣雙響水米無交四馬攢蹄送粥米素數太子洗馬天墟庭堅腯偉晚登枉絕陿薄像意笑迷糊鸮心鸝舌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