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營寨。《三國志·吳志·朱異傳》:“ 魏廬江 太守 文欽 營住 六安 ,多設屯砦,置諸道要。”
“屯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屯”和“砦”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軍事或聚落語境。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駐兵防守的營壘或據點,兼具軍事防禦與人員聚居功能。古代常設于險要之地,用于屯駐軍隊、儲備糧草、控制交通要道或防禦外敵侵擾。其規模小于城池,但強于普通村落,是重要的區域性軍事堡壘。
二、字義分解
屯(tún)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7卷,第1524頁;《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第2冊,第1089頁。
砦(zhài)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砦,藩落也”;《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1953頁。
三、曆史用例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卷,第427頁;《中國軍事通史》(軍事科學出版社)第5卷,第73頁。
四、現代轉義
現代漢語中,“屯砦”一詞已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見于文獻及地名中,承載古代軍事防禦體系與邊疆開發的記憶。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以符合權威性要求。)
“屯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屯砦(tún zhài)指古代用于軍事防禦的營寨或據點,通常設置在交通要道或戰略位置,用于駐紮軍隊、儲存物資。例如《三國志·吳志·朱異傳》記載:“魏廬江太守文欽營住六安,多設屯砦,置諸道要。”
屯(tún)
砦(zhài)
屯砦常見于軍事文獻,強調其防禦性和臨時性,多用于邊疆或戰時的臨時駐守。其功能包括: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三國志》等曆史文獻或軍事類典籍。
白雞夢拔絲悲怃碧鷄坊裁使導遊娘敵寇都根主子頓愚繁祉棼梁芙蓉府嘎嘣脆葛巾怪諜故犯盒帶诃伽國黃人諱讦焦寝據争曠居磊落不凡臨危不懼籮篼眄眄榠楂明光铮亮明經泯棄朒數虔奉前天绮才衾被青冰器狹人生觀容民畜衆山山水水山中無好漢,猢狲稱霸王審官社評食蓱史胥輸出碩師寺刹蘇辛跳迸貼用通報退淡脫發味道違滞五知香俏先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