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得人效死相助。《漢書·朱博傳》:“已許 孔鄉侯 有指。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況至尊! 博 唯有死耳!”《資治通鑒·漢哀帝建平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得死,謂得其死力。一曰:得其相為死也。”
(2).謂得善終。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四:“﹝客問 浮休子 曰:﹞‘ 鄭愔 為選部侍郎何如?’答曰:‘ 愔 猖獗小子,狡猾庸人也……既無雅量,終是凡材,以此求榮,得死為幸。’後果謀反伏誅。”
“得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得人效死相助
指獲得他人拼死效力或支持。此義項源自《漢書·朱博傳》記載的典故:朱博在政治危機中強調“匹夫相要,尚相得死”,表明普通人結盟尚能誓死互助,引申為對忠誠的極緻表達。
得善終
指獲得好的結局或自然壽終。唐代張鷟《朝野佥載》中以鄭愔謀反被誅為例,用“得死為幸”反諷其未能善終,側面印證該詞可表“善終”之意。
建議需深入理解時,可查閱《漢書》《朝野佥載》原文及胡三省注疏(來源:、2、6、7)。
得死(dé sǐ),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語,用于表示非常讨厭、讨厭極了之意。它常常用來表達對某事或某人的極度不滿和厭惡之情。
得字的部首為彳(chì),它是從一的頂部延伸出一個斜向下的筆畫;死字的部首為歹(dǎi),它是一個包含了三個斜向下的筆畫的部首。
得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民間口語,常常用于表達憤怒和厭惡的情緒。在一些地方方言中,人們用得死來強調自己的情緒,并加強表達的力度。
得字的繁體為「得」,死字的繁體為「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得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上稍有不同。死字的古代寫法是「夂」代替現在的「歹」,這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1. 他真讓人得死,整天發脾氣。
2. 這麼多作業我得死了。
得意(dé yì):表示自信滿滿、得勝之意。
得罪(dé zuì):表示冒犯、冒犯之意。
得失(dé shī):表示所得與所失的對比。
讨厭(tǎo yàn):表示不喜歡、反感。
厭惡(yàn wù):表示強烈的反感、厭惡。
喜歡(xǐ huān):表示願意、喜愛。
善意(shàn yì):表示友好、親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