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綠葉繁茂,紅花凋謝。 宋 李清照 《如夢令》詞:“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緑肥紅瘦。” 元 趙善慶 《落梅風·暮春》曲:“ * 山杜鵑何太愁。直啼得緑肥紅瘦。”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驚譌》:“人歸後,記當初緑肥紅瘦。到如今十月寒花霜縷透。” 丁以布 《亞子招飲湖樓即席分得虞韻》:“湖上春回風景殊,緑肥紅瘦到蘼蕪。”
“緑肥紅瘦”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如夢令》中創造的經典意象,具有多重文學内涵和藝術特色。以下是詳細解釋: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解析:通過對話形式,以“綠肥紅瘦”總結風雨後海棠的變化,既含蓄又深刻,體現宋代婉約詞的典型風格()。
《綠肥紅瘦》是一個成語,意為形容人或事物在外貌上與内在素質不相符合。
《綠肥紅瘦》的部首分别是 "⺣" 和 "疒",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 2 畫和 5 畫。
《綠肥紅瘦》是出自明代文學家楊慎《世說新語·質疑篇》中的一段文字:“以蔥舍芥,以黃為蓼,以赭為蟹。亦或曰:肥綠則晦,肥紅則瘦。”這段文字意指對于植物,綠色肥碩的往往沒有特别的價值,而紅色瘦小的則常常價值非凡。
在繁體字中,拆分成語的部分并沒有變化,仍為 "綠肥紅瘦"。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分解成語的部分可以寫作 "緑"、"肥"、"紅" 和 "瘦"。
最近有一部電影,很好地展現了《綠肥紅瘦》的主題。
綠花紅柳、紅顔瘦骨、瘦金紅臉。
美丑不相符、外強内弱。
外表與内在相符、言行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