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損斷折。 唐 韓愈 《清河張君墓志銘》:“仁義以為兵,用不缺折也。” 宋 蘇轼 《思治論》:“劍成而狼戾缺折不可用,是何也?是知鑄而不知收也。”
缺折(quē zhé)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表示物體因損壞而失去完整形态,強調物理上的斷裂或缺失部分。
例證:
《禮記·聘義》有“缜密以栗,知也”之語,漢代鄭玄注:“栗,堅貌。謂玉缺折而不撓其志。”此處“缺折”指玉石雖殘缺斷裂卻仍保持堅硬特質,象征君子堅韌的品格 。
引申指文本記載的遺漏、錯誤,或事務處理中的疏失。
例證: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書教》中批評史書編纂:“紀傳之書,類例易分而大勢難貫……故其文缺折而不屬。”此處指史書體例導緻内容記載斷裂不連貫 。
當代語境中,“缺折”的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對古典意涵的化用。其替代性表達如“殘缺”“缺損”“疏漏”等更為常見。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禮記》《文史通義》經典文獻用例。
“缺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uē shé(部分網頁注音為 quē zhé),主要含義如下:
本義與引申
該詞最初用于形容器物(如劍、兵器)的損壞,後也可引申為抽象概念的“不完整”或“中斷”。例如,蘇轼用“缺折”比喻治理策略的失敗,強調“隻鑄造而不修繕”的弊端。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缺折”使用較少,多見于古文或書面語,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部分網頁(如)提到“缺折”指“缺乏勇氣或毅力”,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折”字的誤解(如将“折”理解為“挫折”)。建議以古代文獻用例為準。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原文。
罷了不臻參牟子蟬不知雪成賈稱列代代相傳代紀淡定丹室跌踒邸館凍泉分塗否屈福國覆驗高熱噶廈戈舡公據龜鹄詭秘汗禢兒鶴岑黃繭糖緩緩徽纏灰身粉骨湔浣糾案眷忡衉唾饋問淚管冷戰論舉麻包貌合形離摸不着頭腦木券磻溪叟青錢萬選日馭埽軌掃尾上谄下渎山人升眺守吏私養陶遨徒谪翫兵哇笑五牛圖五威将弦無虛發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