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慢,輕慢。 明 朱有燉 《義勇辭金》第四折:“匆匆不能面辭 曹公 ,深知慠慢。”
慠慢(ào màn)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态度或性格的詞彙,現多寫作“傲慢”,指輕視他人、自高自大的心理狀态與行為表現。以下從字形、釋義、用法及文化内涵分述:
心理狀态
指内心對他人或事物持輕視、不敬的态度,常伴隨自以為是的情感。
例: “慠慢之心,不可長也。”(《朱子語類》)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行為表現
外化為舉止無禮、言語輕蔑,如怠慢他人或拒絕謙遜待人。
例: “位高而慠慢者,雖貴必危。”(《韓詩外傳》)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慠(ào)
從“心”(忄),表示與心理相關;《說文解字》釋為“倨也”,即倨傲不屈。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慢(màn)
本義為怠惰,引申為輕忽、不恭敬。《禮記·大學》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之解,暗含怠慢之意。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儒家思想視“慠慢”為修身大忌。《論語·子路》強調“居處恭,執事敬”,反對驕矜自滿;佛教亦将“慢”列為根本煩惱之一,主張以謙卑對治。
來源: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驕傲”可含褒義(如民族自豪),而“慠慢”純屬貶義,強調對他人的不尊重。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4年。
“慠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需注意與“慆慢”(tāo màn)的區别: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交流中建議優先使用“傲慢”等常用詞彙。若需引用古籍或研究文言文,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情感色彩(如貶義或自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權威辭書。
冰浄賓仆比偶不合钗環除破璀彩寸心千古大羅到彼岸帝徽多行不義必自斃惡例返祖現象斐濟風錘風趣橫生封嘴黼蔀黻紀感移根外施肥共穗共抎河濱華年活蹦蹦鑒識谏憲雞黍約積薪厝火狼眼鼠眉離堆龍綜梅家藝梅龍廟堂之器麋捐囊撲南榻瓯粵請春客清化人亡政息蕤賓散寮上風善心詩辭十發十中噬逆詩頌噬吞世園會索牛探伺填安天壽拖兒帶女微攻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