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一》:“ 契丹 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纔寸許,後足幾一尺。行則用後足跳,一躍數尺,止則蹶然仆地……蓋《爾雅》所謂蟨兔也。” 李群 注:“跳兔今稱跳鼠。”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附錄:“獸則唯有跳兔一種,身長五六寸,尾長四五寸許,尾末色如銀鼠,前股長僅盈寸,後股長至七八寸,耳如箭筒,長可四五寸許,又一種耳僅寸許者,騰躍如飛。”
“跳兔”一詞的含義可從生物學和文獻記載兩方面綜合解釋:
跳兔(學名:Pedetes capensis)屬于齧齒目跳兔科,并非真正的兔類。其顯著特征包括:
跳兔雖名為“兔”,實為鼠類。因齧齒目中的“跳鼠科”名稱已被占用,故将其歸類為“跳兔科”。其外形兼具兔與袋鼠特征:長耳如兔,後腿跳躍方式類似袋鼠。
中國古代文獻如宋代《夢溪筆談》記載的“蟨兔”,清代《聖武記》描述的“前足寸許,後足一尺”動物,均被認為指代跳兔(亦稱跳鼠)。這類記錄反映了古人對該類生物形态特征的早期觀察。
現代語境中,“跳兔”偶爾被用于節慶祝福或文學比喻(如“跳兔子舞”),但此用法屬于衍生文化意象,與生物學定義無直接關聯。
《跳兔》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形容人的行動敏捷,如同兔子一樣能夠跳躍快速。
《跳兔》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兔”,其中“足”部表示與“腳”或“跳躍”相關,而“兔”部則表示與“兔子”相關。根據五筆計算機輸入法,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跳兔》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隻聰明的兔子。根據傳說,一隻聰明的兔子在被獵人追趕時,利用自身的敏捷和智慧成功逃脫了困境,并最終獲得了自由。因此,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人的行動迅速、反應敏捷。
在繁體字中,跳兔的寫法為「跳兔」。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跳兔的寫法為“跳兔”。
他的反應非常迅速,就像一隻跳兔一樣。
與《跳兔》有關的組詞有:
躍動、跳躍、兔子、聰明
成語中的近義詞有“飛燕”、“迅猛如虎”。
成語中的反義詞有“烏龜縮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