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解釋:牛山濯濯
一、基本釋義
牛山濯濯(niú shān zhuó zhuó)為ABCC式成語,原指牛山(位于山東淄博)因過度砍伐而光秃無草木,現多引申為形容環境荒蕪或戲谑人秃頂。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斧斤伐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孟子以此比喻人性本善,但因外界破壞(如放任良心泯滅)導緻善性喪失,體現其性善論思想。
三、比喻與用法
四、近反義詞
五、示例與應用
梁實秋在《老年》中以此形容頭發稀疏:“由黑而黃……而牛山濯濯,活像一隻秃鹫”。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孟子》及相關古籍。
《牛山濯濯》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具有豐富的意義和文化内涵。拆分這個詞,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牛、山、濯。其中,“牛”是牛頭的象形字,表示動物牛,也可以引申為力量和勇氣的象征;“山”是山峰的象形字,象征高大、穩定和堅固;“濯”是由水和舟兩個部首組成的字,表示用水洗滌或清潔。
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将《牛山濯濯》的拆分為:“牛”(6畫) + “山”(3畫) + “濯”(15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詩經》中的一篇名為《牛山》的詩歌,其中牛山濯濯一詞作為描述牛在山上悠然自得的形象出現。
在繁體字中,牛山濯濯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并無太大的差異,隻是一些細節上的變化。比如在古代漢字中,筆畫的順序和形态可能會有些微的差異。
例句:牛山濯濯,大有悠然自得的神态。
組詞:山濯、濯水、濯足。
近義詞:牛皮山、獅子山,都是具有雄偉、壯麗的山峰形象。
反義詞:牛山濯濯的反義詞較難找到,但可以将牛山濯濯與荒涼、荒山相對照,強調牛山濯濯的美麗和豐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