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制作的銅鏡。 唐 王度 《古鏡記》:“ 隋 汾陰 侯生 ,天下奇士也。 王度 常以師禮事之。臨終,贈 度 以古鏡。”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洗煉》:“空潭瀉春,古鏡照神。” 宋 趙希鹄 《洞天清祿·古鐘鼎彜器辨》:“ 範文正公 家有古鏡,背具十二時,如博棊子。每至此時,則博棊中明如月,循環不休。”
“古鏡”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具體含義及延伸信息如下:
指古代制作的銅鏡,多由金屬(如青銅)或玉石制成,表面經過打磨抛光後可照人像。其用途不僅是日常梳妝工具,還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象征意義
古鏡在古代被視為吉祥物,代表光明、智慧與美好,如唐代楊玉環珍藏古鏡的傳說,使其成為身份與美貌的象征。
文學意象
唐代詩人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洗煉》中以“古鏡照神”比喻詩歌創作的純淨與深邃,體現其美學價值。
工藝技術
宋代趙希鹄《洞天清祿》記載古鏡工藝複雜,部分鏡背雕刻十二時辰紋飾,甚至具備特殊光影效果;沈括《夢溪筆談》描述古鏡材質為青銅,敲擊時聲音清越,工藝精湛。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工藝細節,可參考《古鏡記》《夢溪筆談》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