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他人之手以報己怨,猶言借刀殺6*人。《戰國策·齊策五》:“今天下之相與也不并滅,有而案兵而後起,寄怨而誅不直,微用兵而寄於義,則亡天下可跼足而須也。” 鮑彪 注:“寄,言假手於人,不為主也。”
(2).寄托私怨。猶言借事以洩私忿。《宋史·綦崇禮傳》:“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百篇,文簡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體。”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寄怨漢語 快速查詢。
“寄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借刀殺人
指通過他人之手報複自己的仇怨,即自己不直接出手,而是借助第三方力量達成目的。
出處:《戰國策·齊策五》中“寄怨而誅不直”即為此意,常與權謀策略相關。
借事洩私憤
将個人怨恨寄托于公事或其他借口,借機發洩私人的不滿情緒。
出處:《宋史·綦崇禮傳》提到“不私美,不寄怨”,強調不因私怨影響公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詩詞用例,可參考滬江詞典和詩詞古文網。
《寄怨》表示把怨恨、不滿或不愉快的情感通過文字、詩歌、信件等方式傳達給他人或某種載體的行為。通過寄怨,人們可以表達内心的不滿情緒。
《寄怨》的拆分部首為宀(宀)和心(忄),拆分後的筆畫為宀(3畫)和心(4畫)。
《寄怨》一詞由漢語組成,其中“寄”是動詞,指将情感通過信函、文章等方式傳遍給他人;“怨”是名詞,表示内心的不滿情緒。
《寄怨》的繁體字為「寄怨」。
古時候,《寄怨》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一些可能的寫法包括「寄冤」、「寄怨」等。
1. 他寫了一封信給朋友,寄怨了自己在公司遇到的不公正待遇。
2. 詩人通過詩歌寄怨了社會的不公現象。
組詞:寄信、寄愁、寄情、怨恨、怨憤。
近義詞:怨怒、怨恨、埋怨、抱怨。
反義詞:表揚、贊美、表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