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訴說冤情。《三國志·魏志·公孫恭傳》“ 淵 遂自立為 燕王 ……誘呼 鮮卑 ,侵擾北方”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臣等聞明君在上,聽政采言,人臣在下,得無隱情,是以因緣訴讓,冒犯愬冤。”
“愬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指訴說冤情,強調通過陳述或申訴表達蒙受的不公或委屈。該詞由“愬”(通“訴”)和“冤”組合而成,其中“愬”意為陳述、申訴,“冤”指冤屈、不公。
文獻引證
據《三國志·魏志·公孫恭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記載:“因緣訴讓,冒犯愬冤”,表明該詞在古代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記載中,描述臣子向君主陳述冤屈的行為。
構成分析
注意: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愬冤”,通常以“訴冤”或“申冤”替代。若需引用古文或進行文學創作,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適用性。
愬冤是一個漢字詞,愬的意思是控告、告發,冤的意思是冤枉、冤屈。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和束,共有13個筆畫。
愬冤一詞來源于古代法律制度中的“愬冤狀”。在古代,人們被冤枉或受了委屈時可以以書面形式呈遞訴狀向有關部門申訴,以尋求公正和平衡的解決。由此演變而來的“愬冤”一詞,用來描述人們尋求正義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愬的寫法為「訴」,冤的寫法為「冤」。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愬的寫法有時也可以是「簪」,意為用簪子紮向頭發,象征告發的舉動;冤的寫法有時也可以是「寃」,意為被冤枉或受委屈。
以下是一些關于愬冤的例句:
1. 他愬冤無門,無奈隻能默默忍受。
2. 她勇敢地愬冤,終于得到了公正的裁決。
3. 他毅然決然地去愬冤,不懼怕任何壓力。
一些與愬冤相關的詞彙組合如下:
1. 愬冤狀:指書面形式的訴狀,用于向有關部門申訴。
2. 愬冤者:指主動控告、告發或尋求公正的人。
3. 冤屈:指受到冤枉或委屈。
4. 冤情:指被冤枉的事實或情況。
愬冤的近義詞包括告狀、申訴、控告,與它意義相反的詞是妥協、忍氣吞聲、委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