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吐餔的意思、吐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吐餔的解釋

1.見"吐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吐餔”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ǔ bū,其含義與“吐哺”相同,屬于異體字或通假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吐餔”指“吐出嘴裡的食物”,常用于形容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行為。例如,周公在接待賢士時,多次中斷用餐吐出口中食物,以示尊重和急切招攬人才的态度。

  2. 曆史典故
    最著名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西周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餔”,即洗頭和吃飯時多次停下處理政務,最終輔佐周武王建立周朝。成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即由此而來。

相關擴展

“吐餔”主要通過曆史典故表達對人才的重視,其核心是動作背後的謙遜與誠意。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用法,可參考古籍《史記》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吐餔》的意思

《吐餔》這個詞是指通過口腔将汁液排出體外。它既可以用來形容人類的嘔吐行為,也可以用來描述動物嘔吐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吐餔》的部首是“口”(吐餔)。

根據《新華字典》,“吐”字的部首也是“口”,它的字形構成為:上部是“亻”,下部是“口”。拼音為tǔ(注音符號)。

根據《康熙字典》,“餔”字的上部是“食”,下部是“咅”,它的字形構成為:上部是“食”,下部是“咅”。拼音為bō(注音符號)。

詞源

《吐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中。《說文解字》記載,“吐”字的本義是形容語音混亂的樣子,而“餔”字則是指咀嚼食物的動作。後來,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演化成了指嘔吐的意思。

繁體字

繁體字中,《吐餔》分别為“吐”(口旁+土)和“餔”(食旁+豆)。繁體字通常在中國台灣、香港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中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康熙字典》,在古代吐的寫法有些不同,它是由“口”和“十”組成,字形為“吐”(口+十),與現代寫法有所差異。

至于古代餔的寫法,不多見于現代漢字字典,可能在現代已經淘汰了其他寫法。

例句

1. 他吃壞了東西,不停地吐餔不止。

2. 這隻貓吃下了不適合它的食物,結果吐餔了出來。

組詞

吐火、吐鮮、吐納、大吐特吐、吐心、吐蕃、吐絮、吐惠等。

近義詞

嘔吐、吐出、嘔、吐。

反義詞

吞食、咽下、吞下、進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