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問諸水濱的意思、問諸水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問諸水濱的解釋

比喻不承擔責任或兩者不相涉。語出《左傳·僖公四年》:“ 齊侯 以諸侯之師侵 蔡 。 蔡 潰,遂伐 楚 。 楚子 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 對曰:‘……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昭王 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 昭王 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東周列國志》第二三回:“若夫 昭王 不返,惟膠舟之故,君其問諸水濱,寡君不敢任咎。”亦省作“ 問水濱 ”。 元 方回 《次韻伯田見酬》之二:“世故吾其問水濱,向來不合典班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問諸水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典故色彩的成語,字面意為"到水邊去詢問",現多用于表達追究責任或推诿過失的語境。該成語出自《左傳·僖公四年》記載的春秋典故:齊國以楚國未進貢苞茅為由發兵,楚成王派使者回應"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複,君其問諸水濱",意指周昭王南征溺亡于漢水之事與楚國無關,應問責于河水之濱。

其核心語義包含三個層面:

  1. 責任追溯:原指将難以追溯的曆史責任推诿于自然事物,如《古代漢語詞典》釋義"喻推卸責任"
  2. 地理象征:"水濱"作為自然邊界,暗含問題超出管轄範圍的引申義,《成語源流大辭典》指出其映射古代諸侯封疆的界限意識
  3. 外交辭令:在先秦典籍中多作委婉推脫的外交辭令,如《十三經注疏》評注該典故體現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外交智慧

現代漢語中常用于兩類語境:

該成語的演變過程印證了王力《古代漢語》提出的"典故成語語義固化"規律,其原始語境中的具體曆史事件已抽象化為普遍的責任推诿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問諸水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釋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到水邊去問(這件事)”,比喻推卸責任或表明事情與己無關。含貶義,常用于指責他人不承擔應盡義務。


出處與典故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
春秋時期,齊桓公率諸侯聯軍攻打楚國,楚成王派使者質問緣由。齊國管仲以楚國未向周王室進貢、周昭王南巡溺死漢水為由發難。楚國使者回應:“昭王溺亡一事,您該去問水邊的人(即與楚國無關)。”(原文:“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結構與用法


核心要點

  1. 責任推脫:強調事件與自身無關,拒絕擔責。
  2. 曆史背景:源于諸侯争霸中的外交辭令,體現古代政治博弈的智慧。
  3. 語境適用: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含批評意味。

如需更完整典故分析,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曆史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綁紮所冰冱補衲柴油機吹吹岱祠倒持大人先生刁悍風流瀟灑負固不服绂麒麟剛質管淺骨朵直骨托漢室枷檔假婦戲驚鵩鳥警吏窘促幾闼阙翦款逐跨所壸訓梁摧淩穢離磬樓盤明灘嘿然鬧閧牆花路草器車青蛉七夕鍼柔善撒詐搗虛煞不如神造深仄輸捐蜀馬私通隨雞逐狗粟粒損膳速朽太陽曆停辦童聲瓦豆外部矛盾望履闱藝五日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