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治兵器。 明 唐順之 《覆勘薊鎮邊務首疏》:“但知番戍遠調,足辨目前,不思蒐乘詰兵,用圖久計。”參見“ 詰戎治兵 ”。
“诘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綜合搜索結果可作如下解釋:
字面解釋
“诘”意為整治、整頓,“兵”指兵器或軍隊。因此,“诘兵”可直譯為整治兵器或整頓軍備。例如明代唐順之在奏疏中提到“不思蒐乘詰兵,用圖久計”,即強調需重視軍備整饬以作長遠謀劃。
引申含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诘兵”可引申為對軍隊的嚴厲批評或質疑,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為罕見,可能屬于現代對成語的擴展解讀。
“诘兵”的核心含義是整治兵器或軍備,屬于曆史語境下的軍事術語。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如明代奏疏)明确其語境,避免與現代引申義混淆。
诘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诘”和“兵”兩個字。其中,“诘”的拼音是jié,意為質問、追問;“兵”的拼音是bīng,意為軍隊或武裝力量。诘兵的整體意思可以理解為對軍隊或武裝力量進行質問、追問。
《诘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在軍事戰争中,将領在決策和部署之前,會接受上級質問、評價和審查,以确保決策的正确性和軍隊的行動計劃。這也是為了防止軍隊的弱點或錯誤在戰場上暴露出來。因此,《诘兵》一詞就代表了這種對軍隊進行質問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诘兵可以寫成「詘兵」。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诘兵」可以有不同的變體寫法。例如,「诘」可以用「覺」的偏旁作為邊旁,即「㫃」。而「兵」可以有更多變體,包括「丙」字的魚形旁作為邊旁,即「〢」,或者「八」字的升部作為邊旁,即「㹽」。這些寫法在古代可能被使用,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漢字系統選擇了簡化和規範化的方式,将「覺」和其他旁形加在「诘」和「兵」上,形成了現代常用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诘兵」的例句:
诘兵的一些組詞包括诘責、通诘、訊诘等。
近義詞:質問、追問、責問、審問。
反義詞:嘉獎、表揚、贊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