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傣 族擊樂器, 景頗 、 阿昌 、 布朗 等民族亦采用之。因形似象腳而得名。上端較粗,下端呈喇叭狀。木制鼓身,羊皮蒙面,形狀大小不等,大者長約130厘米。鼓聲宏壯深沉,有獨特音色。演奏時,斜挂肩上,用手拍擊鼓面,多用于舞蹈伴奏。
象腳鼓是雲南地區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布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共用的傳統擊樂器。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因鼓身形似大象腳而得名,屬于木制打擊樂器。其曆史可追溯至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傣族及周邊民族歌舞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伴奏工具。
除傣族外,景頗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拉祜族、哈尼族等雲南少數民族也廣泛使用該樂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演奏技巧或文化意義,可參考權威民族音樂研究資料。
《象腳鼓》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象和腳鼓。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象”是一個常見的漢字,意為大象,一種大型哺乳動物。它的部首是⺝,并且有七畫。這個字源于象形,古代人們通過描繪大象的形狀來表示這個概念。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象」。
例句:這隻象在動物園裡很受遊客的喜愛。
“腳鼓”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一種小型打擊樂器,用腳踩踏來演奏節奏。其中,“腳”的部首是⼾,有丫畫;“鼓”的部首是鼓,并且有十畫。
例句:他在表演中巧妙地運用腳鼓,引起了觀衆的熱烈掌聲。
與“象腳鼓”相關的組詞包括:象形、象征、腳步、腳印、腳氣、鼓掌等。
近義詞:踏鼓、踩鼓、闆鼓。
反義詞:手鼓。
綜上所述,《象腳鼓》是一個詞語,意為一種小型打擊樂器,用腳踩踏來演奏節奏。它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丫畫)和鼓(十畫)。該字源于象形,是通過描繪大象的形狀來表示“象”的概念。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象」。與象腳鼓相關的組詞有象形、象征、腳步、腳印、腳氣、鼓掌等。近義詞包括踏鼓、踩鼓、闆鼓,而反義詞則是手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