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九方皐”。 春秋 時人,善相馬。相傳 伯樂 推薦他為 秦穆公 外出求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觀察馬的内神,因得天下良馬。 伯樂 稱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見《淮南子·道應訓》、《列子·說符》。後用以喻善于發現人才的人。 宋 黃庭堅 《過平與懷李子先詩》:“世上豈無千裡馬?人中難得 九方臯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喬女》:“彼女子何知,而奇偉如是?若遇 九方臯 ,直牡視之矣。” 黃忏華 《亡友周仲穆哀辭》:“未懸雙玉劍,終負 九方臯 。”
九方臯(jiǔ fāng gāo)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相馬師,其故事蘊含深刻的識人哲理,具體解釋如下:
九方臯是春秋時期善于相馬的人物,相傳由伯樂推薦給秦穆公尋找良馬。他相馬時忽略毛色、性别等外在特征,專注于觀察馬的内在精神和潛力,因此能發現真正的千裡馬。
據《列子·說符》和《淮南子·道應訓》記載,秦穆公派九方臯外出尋馬,三個月後他回報在沙丘找到一匹“黃色母馬”,實際卻是黑色公馬。面對質疑,伯樂解釋:“九方臯關注的是馬的天賦而非表象,這正是他超越常人之處。”最終證實此馬确為稀世良駒。
徐悲鴻曾創作國畫《九方臯》,通過藝術形式再現這一典故,進一步傳播其精神内涵。
總結來看,九方臯不僅是曆史人物,更成為文化符號,強調内在價值的重要性。其故事至今被用于教育、藝術等領域,傳遞“重神髓輕形貌”的哲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