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來的憂患。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十:“世累忽進慮,外憂遂侵誠,強懷張不滿,弱念缺已盈。” 宋 曾鞏 《戲書》詩:“家貧故不用籌算,官冷又能無外憂。交遊斷絶正當爾,眠飯安穩餘何求?”
(2).猶外艱。指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
“外憂”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外來的憂患
指來自外部的困難、危險或壓力。例如國家面臨的外敵威脅、企業遭遇的市場競争等。
古代特殊用法(外艱)
指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屬于古代喪制術語,與“内艱”(母喪)相對。
詞義對比
與“内憂”(内部問題)相對,強調外部環境對個人、集體或國家的影響。
文學引用
唐代韓愈在《秋懷》中寫道:“世累忽進慮,外憂遂侵誠”,以“外憂”表達外部困擾對内心的侵蝕;宋代曾鞏也有“官冷又能無外憂”的詩句,形容仕途中的外部壓力。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古詩詞集等來源。
外憂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外”和“憂”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解析,分析來源,探讨繁體字形态、古時候漢字寫法,并給出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外(wài):表示外部、外面,由“夕”(yì)部首和6畫組成。
憂(yōu):表示憂愁、擔憂,由“心”(xīn)部首和6畫組成。
外憂最初出現在《論語·季氏》一章中。孔子對自己的學生曾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其中的“外憂”一詞指的是外在的困擾和憂慮。
《外憂》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外憂」,兩個字形态保持相同,隻是簡化程度不同。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外憂」的寫法并沒有較大的變化。古代人們在紙上書寫時,更注重字形的規整和美觀。
他一直處于外憂之中,擔心自己的家人。
外憂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例如:内憂外憂、無憂無慮等。
外憂的近義詞包括外患、外患之憂。
外憂的反義詞是内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