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信。 唐 杜甫 《奉漢中王手劄》詩:“前後緘書報,分明饌玉恩。” 明 陳子龍 《贈孫碩膚職方》詩:“水曹自弄 秣陵 雲,緘書幾度加餐字。” 清 曹寅 《西軒賦送南村還京》之二:“ 南村 饒樂事,早晚報緘書。”
“緘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n shū,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多來源信息可總結如下:
指書信
該詞的核心含義是“密封的書信”或“經過封存的信件”,強調信件的私密性和完整性。例如:
字面含義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詩文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杜甫、陳子龍等詩人的相關作品。
《緘書》是指書信封存或密封起來的意思。通常是為了保密或保存而封存起來的信件。
《緘書》的部首是“缶”,拆分成“缶”和“千”兩個部分。缶是指陶制的封閉式容器,千是指一千。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緘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人們使用帛書、竹簡等材料來傳遞信息。為了保密,他們會用線将書信縫起來,形成一種密封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緘書》的“緘”字寫作“緘”,而不是簡體字中的“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緘書》中,由于缶部分的字形比較複雜,所以寫作缶旁+笥旁。
1. 他将重要的文件緘書封存,以确保安全。
2. 這封緘書中包含了重要的機密信息。
1. 緘口:指閉口不言,保持沉默的意思。
2. 緘默:指沉默無聲,不發表言論。
1. 密函:指被密封起來的信件。
2. 密信:指内容需要保密的信件。
1. *********:指公開發布的信件,沒有保密性。
2. 公函:指政府機關或公共機構發出的公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