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文的意思、倒文的詳細解釋
倒文的解釋
(1).指古代詩文中為求協韻或句法變化而倒置文字的現象。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總說·倒文》:“六經或倒其文,如《易》之‘西南得朋’、‘吉兇者失得之象’,類皆有之,唯《詩》為多,如‘中林’、‘中谷’、‘家室’、‘裳衣’、‘衡從’……不一而盡。”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倒文協韻例》:“古書多韻語,故倒文協韻者甚多。” 姚維銳 《古書疑義舉例增補·補倒文成句例》:“ 昭 十三年《左傳》:‘我之不共, 魯 故之以。’ 杜 注雲:‘不共 晉 貢,以 魯 故也。’ 愚 按:‘ 魯 故之以’,猶言‘因 魯 之故’,倒文成句也。”
(2).因抄刊古書而誤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訓》:“遊微霧,騖怳忽。” 王念孫 說:“怳忽”應是“忽怳”。
詞語分解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
- 文的解釋 文 é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 刺畫花紋:文身。 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以文害辭。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曆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網絡擴展解釋
“倒文”一詞在古籍研究和語言學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為協韻或句法調整的倒置
指古代詩文中為押韻或句式變化而故意颠倒文字順序的現象。例如:
- 《詩經》中“中林”“裳衣”等詞實為“林中”“衣裳”的倒置,目的是協韻或符合四言句式。
- 《左傳·昭公十九年》引諺語“室于怒,市于色”,正常語序應為“怒于室,色于市”(在家裡生氣,到外面擺臉色),倒置後增強表達效果。
二、傳抄刊印中的文字誤倒
指古籍在抄寫、刻印過程中因疏忽導緻的文字順序錯誤。例如:
- 《淮南子·原道訓》中“遊微霧,骛恍忽”,清代學者王念孫考證“恍忽”應為“忽恍”,因原文需與下句押韻。
- 這類錯誤屬于校勘學重點研究對象,需通過版本對比和文意分析修正。
補充說明
部分現代語境中,“倒文”也被引申為“文風獨特、與傳統迥異”(如提及),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擴展義。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宋代孫奕《履齋示兒編》、清代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等古籍校勘著作。
建議通過專業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獲取更系統的例證與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文(dào wén)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給你詳細解釋一下:
倒文的拆分部首是“倒”字的辶部和“文”字的文部。其中,“倒”是一個漢字,表示翻轉、反向的意思;“文”也是一個漢字,表示文字、文化的意思。
倒文的筆畫共10畫。其中,“倒”字的筆畫序列為:一、丨、一、丶、一、丨;“文”字的筆畫序列為:一、一、乀、一、丨、一。
倒文這個詞起源于漢字的演變過程,但具體來說,暫時無法找到确切的來源。
倒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改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倒文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對漢字的書寫方法會有所調整。然而,對于倒文這個詞來說,目前還無法找到有關古代寫法的确切資料。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的字寫得特别工整,每個字的倒文都一絲不苟。
關于倒文的組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進行組合。比如:倒行逆文、文倒行間、倒行逆施等。
倒文的近義詞可以是反向文,意思相似。
倒文的反義詞可以是正向文,表示相反的意思。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