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盡言的意思、盡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盡言的解釋

(1) [fully speak out]∶把話都說完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2) [speak bluntly or outright]∶無保留的話;直言

唯善人能受盡言

詳細解釋

(1).竭盡其言。《易·繫辭上》:“書不盡言。” 孔穎達 疏:“書所以記言,言有煩碎,或 楚 夏 不同,有言無字,雖欲書録,不可盡竭於其言,故雲書不盡言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詳總書體,本在盡言。”

(2).猶直言。謂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國語·周語下》:“唯善人能受盡言, 齊 其有乎?” 唐 李翺 《論事于宰相書》:“承閣下厚知,受奬擢者不少;能受閣下德而獻盡言者未必多人。”《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我 徐信 也是個慷慨丈夫,有話不妨盡言。”《西湖佳話·白堤政迹》:“立朝則盡言得失,守邦則撫字萬民,總是一般,何分内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盡言"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主要層面進行闡釋:

一、核心釋義

  1. 竭盡言辭,毫無保留地表達
    • 指将想要說的話全部、徹底地說出來,不隱藏、不保留。強調表達的完整性和徹底性。
    •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典籍例證:《周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此處的"書不盡言"指文字不能完全記錄語言(想要說的話),"言"在此語境下即包含"盡言"之意。
  2. 坦率、毫無顧忌的言論
    • 指所說的話是直率的、不加掩飾的,甚至是直言規勸或批評。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 典籍例證:《朱子語類》中常強調進谏當"盡言",即臣子對君主應直言無諱。

二、用法解析

三、典籍中的體現與思想内涵

"盡言"體現了儒家文化中對"誠"與"直"的推崇:

  1. "誠"的體現:要求表達者内心真誠,表裡如一,将真實想法完全呈現。
  2. "直"的體現:尤其在勸谏、批評時,主張不畏權勢,直言不諱,如《論語》倡導的"忠告而善道之"。
  3. 表達與理解的局限:如《周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示,古人亦深刻認識到語言在傳達複雜精微思想情感時的局限性,"盡言"雖力求完全表達,但仍有難以企及之處。

"盡言"既指毫無保留地、徹底地表達(動詞性),也指坦率、直白的言論本身(名詞性)。它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真誠溝通、直言敢谏的價值觀追求,同時也觸及了語言表達能力的哲學思考。

網絡擴展解釋

“盡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竭盡其言
    指将想說的話全部表達出來,毫無保留。例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文字無法完全傳達思想)。

  2. 直言不諱
    強調坦率、毫無保留地表達觀點,常見于勸谏或真誠交流的語境。如《國語》中“唯善人能受盡言”(隻有賢者能接受直言)。


二、應用與例句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延伸理解

“盡言”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坦誠溝通的重視,常用于強調語言表達的完整性或人際交往的真誠性。需注意語境,如勸谏時需考慮對方接受度(參考《國語》“唯善人能受盡言”)。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處,可查看、3、4的原始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白帆裱手不報采真超轉瘳愈床欄蹙鞠導緻鵝湖之會防輔分春奉如神明庚泥鈎缗關應瞽曠皇妃皇嗣煥揚講時鐘假攝決心書據理力争咔嚓坎埳阚月孔曾鍊鎖聊爾砺山帶河柳宗元亂賊逆流而上漚罨彷徨破茬茜草綦巾氣決泉達輕航清濟青玉虬全實忍訽人鏡柔遠懷來聲家聖覽詩帳首稼雙魚洗簨軸鐵悶子車提休同路吐哺捉發吐談銷堕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