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ully speak out]∶把話都說完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2) [speak bluntly or outright]∶無保留的話;直言
唯善人能受盡言
(1).竭盡其言。《易·繫辭上》:“書不盡言。” 孔穎達 疏:“書所以記言,言有煩碎,或 楚 夏 不同,有言無字,雖欲書録,不可盡竭於其言,故雲書不盡言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詳總書體,本在盡言。”
(2).猶直言。謂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國語·周語下》:“唯善人能受盡言, 齊 其有乎?” 唐 李翺 《論事于宰相書》:“承閣下厚知,受奬擢者不少;能受閣下德而獻盡言者未必多人。”《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我 徐信 也是個慷慨丈夫,有話不妨盡言。”《西湖佳話·白堤政迹》:“立朝則盡言得失,守邦則撫字萬民,總是一般,何分内外?”
“盡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竭盡其言
指将想說的話全部表達出來,毫無保留。例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文字無法完全傳達思想)。
直言不諱
強調坦率、毫無保留地表達觀點,常見于勸谏或真誠交流的語境。如《國語》中“唯善人能受盡言”(隻有賢者能接受直言)。
古籍用例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如“盡言相思之苦”“盡言利弊”等。
“盡言”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坦誠溝通的重視,常用于強調語言表達的完整性或人際交往的真誠性。需注意語境,如勸谏時需考慮對方接受度(參考《國語》“唯善人能受盡言”)。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處,可查看、3、4的原始内容。
《盡言》是一個常用于古代文獻中的成語,意思是盡情地發表言論,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盡言》的部首是言字的右邊部首讠,拆分後可以得到“盡”和“言”兩個部分。
“盡”字的四筆依次為橫、捺、豎、橫,總共四筆。
“言”字的六筆依次為撇、橫、豎、橫、撇、捺,總共六筆。
《盡言》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年》中,記錄了古代國君對臣子的聽政之道,鼓勵臣子直言敢谏。
《盡言》的繁體字為「盡言」。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盡言」的寫法在古時候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和現代的《盡言》相似。
1. 作為一名記者,我們要勇于盡言,報道真實的新聞。
2. 他在會議上盡言,提出了一些改善公司運營的建議。
3. 老師鼓勵學生盡言,積極參與課堂讨論。
表達、言辭、言語、言論、發言、宣言、言傳身教。
暢談、坦言、慷慨陳詞、直言不諱。
緘口、保持沉默、閉口不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