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杜預 于古 孟津 所建的跨 河 浮橋。 唐 杜甫 《後出塞》詩之二:“朝進東門營,暮上 河陽橋 。” 仇兆鳌 注引《通典》:“ 河陽縣 ,古 孟律 ,後亦曰 富平津 ,跨 河 有浮橋,即 杜預 所建。”
“河陽橋”是一個具有曆史與文學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建造背景
河陽橋是西晉時期名臣杜預在古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附近)建造的跨黃河浮橋。該橋建成後成為黃河重要渡口,連接南北交通,軍事與商貿意義重大。
地理位置與結構
橋址位于河陽縣(古稱孟津),橫跨黃河,屬浮橋類型。唐代杜甫《後出塞》詩雲“暮上河陽橋”,仇兆鳌注引《通典》稱其“跨河有浮橋”,印證其地理位置與建築形式。
曆史沿革
北魏至東魏時期,河陽橋因河陽三城(北城、中潬城、南城)的修築而發展,成為戰略要地。北齊時稱“河陽關”,進一步強化其軍事地位。
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中,河陽橋被用作象征人際關系緊密的典故,比喻“親密無間的友誼或親情”。此含義屬于文學引申,與曆史實體橋的記載來源不同。
建議通過權威史料(如《通典》《晉書》)進一步考證實體橋的細節,文學寓意可參考《喻世明言》相關篇章。
《河陽橋》(hé yáng qiáo)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由三個字組成的。其中,河(hé)指的是河流或者江河;陽(yáng)是指陽光、太陽的意思;橋(qiáo)則指的是連接兩岸的建築物,使人或車輛能夠通過河流。
拆分部首:河(氵)+ 陽(⺣)+ 橋(⼩)
筆畫數:河(3畫)+ 陽(9畫)+ 橋(8畫)
《河陽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無法确定具體的來源典故或故事。但是,它的意思可以從字面上來推測:河陽指的是河流上的陽光之地,而橋則是用來連接兩岸的建築,因此《河陽橋》可能源于古代人們對于河流上一座擁有美麗景色的橋梁的稱呼。
繁體字:河陽橋
古代人們在書寫《河陽橋》時,使用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寫法是:河(水 + 可)陽(刀 + 日)橋(木 + 喬)。這些古代漢字的寫法更加繁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簡化為現代的寫法。
1. 沿着河畔漫步,我來到了河陽橋。
2. 河陽橋上的風景如畫,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賞。
3. 午後的陽光照在河陽橋上,映襯出一片金黃色的美景。
1. 河流:指水流較大、比較寬闊的自然水道。
2. 陽光:指太陽光,泛指明亮的光。
3. 橋梁:連接兩個地方,使人、車輛等能夠通過的建築物。
近義詞:河邊橋、陽光橋、河上橋
反義詞:隧道、水下通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