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香潔莊嚴。《維摩诘經·香積佛品》:“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楞嚴經》卷五:“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宋 黃庭堅 《有聞帳中香以為熬蠍者戲用前韻》之一:“但印香嚴本寂,不必叢林徧參。”
香嚴是漢語中具有宗教文化屬性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佛教義與寺廟義兩個角度解析:
佛教術語
指佛教中“香嚴童子”的略稱,出自《楞嚴經》。香嚴童子以“聞香悟道”著稱,象征通過嗅覺感官參透佛法真谛。據《佛學大辭典》記載,香嚴童子“因香觀得悟,證無漏果”,體現佛教修行中“六根互用”的禅理。宋代《五燈會元》卷九亦載其公案:“擊竹有聲,忽悟香性本空”。
寺廟代稱
古代多指佛寺中供奉香火的莊嚴殿堂。唐代李華《雲母泉詩序》雲:“香嚴佛室,皆可庇身”,此處“香嚴”特指寺院建築。《漢語大詞典》釋為“寺廟内焚香參禅的清淨之地”,強調宗教場所的肅穆氛圍。明清時期,河南、山西等地有寺廟直接以“香嚴寺”命名,如河南淅川香嚴寺被列為“中州四大名刹”之一。
“香嚴”是佛教術語,指香潔莊嚴的境界或稱號,常見于佛經典籍及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該詞由“香”(象征清淨、芬芳)與“嚴”(莊嚴、肅穆)組成,整體指通過香氣達到的莊嚴修行境界。佛教認為香氣能淨化身心,故以“香嚴”形容修行者因香而證悟的清淨狀态。
經典出處
文學應用
宋代黃庭堅在詩中引用“香嚴本寂”,将佛教概念融入詩意,表達對禅理的體悟。
“香嚴”既指佛教修行中的香潔莊嚴境界,也用作修行者的稱號,體現了香氣在佛教修持中的象征意義。其内涵融合了宗教修行與文學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
秉持不賢都頭長安道牀屏廚下單竭等則點查疊韻詩多聞阙疑鳳鳥府差剛果感忾恭世子鼓行紅旆宦者灰靡監河謇澁倨悍據經鲙縷困處臁瘡烈心魯男子冒昧木排拍達漂流裒削蒲式耳虔奉牽紅輕舠青玉牒魌頭棄厭覰當入臨色寵擅地捎關打節射埻市骨市司師子娑婆诃跳號頹息吐瀝彎蛾帷笫相為表裡賢良方正險症嘯呼心蕩神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