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朒的意思、朏朒的詳細解釋
朏朒的解釋
(1).農曆月初時的月相。《宋史·律曆志七》:“所謂古曆平朔之日,月或朝覿東方,夕見西方,則史官謂之朏朒。”
(2).指月的盈虧。 宋 蘇轼 《贈眼醫王生彥若》詩:“空花誰開落,明月自朏朒。”
詞語分解
- 朏的解釋 朏 ě 新月開始生明發光,亦用于農曆每月初三日的代稱。 天将明:“漸朏微明光八表。” 朏 ū 髋,胯骨。 臀。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朒的解釋 朒 ǜ 農曆月初月亮出現在東方:“朒朓警阙,朏魄示沖。” 虧缺;不足:盈朒。 朒 ǎ 〔朒朒〕方言,(幼兒語)肉,如“吃朒朒”。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朏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月相變化,具體含義如下:
1.農曆月初的月相
- 釋義:指月亮在農曆月初剛出現時的形态。古代曆法中,“朏”特指新月初現(通常在初三前後),而“朒”則指月末月缺的狀态,合稱可泛指月初的月相。
- 例證:
- 《宋史·律曆志七》記載:“古曆平朔之日,月或朝觌東方,夕見西方,則史官謂之朏朒。”
- 蘇轼《贈眼醫王生彥若》詩雲:“空花誰開落,明月自朏朒。”
2.月的盈虧變化
- 釋義:引申為月亮的圓缺周期,即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殘月的完整過程。
- 例證:
明代李東陽《原壽》中提到“修短盈朒”,即用“盈朒”代指事物的圓滿與缺損,側面反映該詞與盈虧概念的關聯。
補充說明
- 詞義關聯:古代常以月相計時,“朏朒”不僅用于天文曆法,也被文人借喻世事盛衰、人生起伏,如梁啟超曾以“盈朒消長”表達經濟規律。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如“盈朒”“朒數”),可參考古代天文文獻或訓诂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朏朒(fèi)一詞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幹瘦”。該字由“月”和“非”兩個部分構成。它拆分成四個筆畫,按順序依次書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用于形容人體消瘦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朏朒的寫法相同,隻是由于字形的差異,形狀看起來稍有不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朏朒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差異。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病得很重,現在變得朏朒了。”這句話描述了一個人身體瘦弱的情況。
朏朒這個詞沒有常用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與之相關。它通常獨立使用來形容人體消瘦的狀态。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