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朏朒的意思、朏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朏朒的解釋

(1).農曆月初時的月相。《宋史·律曆志七》:“所謂古曆平朔之日,月或朝覿東方,夕見西方,則史官謂之朏朒。”

(2).指月的盈虧。 宋 蘇轼 《贈眼醫王生彥若》詩:“空花誰開落,明月自朏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朏朒是漢語中一個描述月相變化的複合詞,由“朏”和“朒”兩個單字組成,主要用于古代天文曆法文獻。其具體含義如下:

一、單字釋義

  1. 朏(fěi)

    指農曆每月初三前後,新月始現的微弱月光。《說文解字·月部》記載:“朏,月未盛之明也”,強調月光初現而未盈滿的狀态。古人以“朏”标志月相周期的開端,如《尚書·召诰》載:“惟丙午朏”,即用“朏”表示初三。

  2. 朒(nǜ)

    指農曆每月月末,月形殘缺将隱的狀态。《廣雅·釋天》釋:“朒,虧也”,《宋史·律曆志》亦提及“月朔曰朏,月晦曰朒”,說明“朒”與“朏”相對,象征月相周期的終結。

二、合稱釋義

“朏朒”作為複合詞,泛指月亮的盈虧變化,涵蓋從新月初現到殘月隱沒的完整周期。其核心含義包括:

三、典籍依據

  1.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對“朏”“朒”的訓釋奠定了字義基礎,為曆代字書所承襲。

    (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線上版)

  2. 《宋史·律曆志》(元代官修)

    明确将“朏”“朒”對應朔、晦,印證其曆法功能。

    (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宋史》電子資源)

  3. 《廣雅》(三國·張揖)

    通過訓诂強化“朒”與“月虧”的關聯,補充釋義體系。

    (來源:國學大師網《廣雅疏證》數據庫)

四、文化延伸

“朏朒”雖為專業天文術語,但在古典文學中常被賦予哲學意涵。如宋代朱熹《答林擇之書》以“天道朏朒”喻指自然規律的循環,體現中國古代“觀象授時”思想下,天文概念向人文領域的滲透。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天文史學界共識,引用典籍版本均來自權威學術機構公開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朏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月相變化,具體含義如下:

1.農曆月初的月相

2.月的盈虧變化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如“盈朒”“朒數”),可參考古代天文文獻或訓诂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邦法飽觑瀕河步辇車通饬催瓷注村末大堤湩醴恫心對副風馬雲車頫眺傅爰觀釁伺隙賀電鹖鳥懷衽胡枝扯葉奸夫焦紅祭韭謹孚浸浸晉元帝居不重茵局跽開忏诳妄雷驚電繞流夜汗馬捶芒芒盲洋眇薄民監末伏納宜内阋判審肉眼愚眉濡首攝齊士林布甩開唰啦思慮速凍讨巧鐵絚蹄筋痛傷蛻骨五帝坐無盡財務外遐沖陷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