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招的意思、旌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招的解釋

以旌招之。謂征召賢士。語本《孟子·萬章下》:“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 晉 潘嶽 《為賈谧作贈陸機》詩:“爰應旌招,撫翼宰庭。” 南朝 陳 周弘讓 《與徐陵薦方圓書》:“ 圓 若蒙此旌招,未必不鑿坯而遯於廊廟之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招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旌”和“招”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以旌旗為信物征召賢士,體現古代尊賢重才的禮制。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義分解

  1. 旌(jīng)

    本義為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子,後引申為标識、表彰。《說文解字》釋:“旌,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 在禮儀中,旌旗常用于彰顯身份或傳遞號令。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招(zhāo)

    意為召喚、征聘。《孟子·盡心下》有“招虞人以旌”的記載,強調以特定信物傳達召令。

二、複合詞釋義

“旌招”特指君主或上位者以旌旗為信物,公開征召賢能之士。這一行為常見于先秦至漢代的文獻,體現古代招賢納士的禮儀制度:

三、演變與用例

漢代後,“旌招”漸成典故,多見于詩文。如宋代劉克莊《沁園春》詞:“帝賜玄圭,臣妾潘衡,奴隸侯璋。因封還除目,見瞋鬼質,竄塗贽卷,取怨奇章。肯比寒儒,自誇秘寶,十襲庭邽寸許香。下岩石,要朝朝磨試,不論閑忙。何須狗監揄揚。這衡尺曾經聖手量。縱埋之地下,居然光怪,栖之梁上,亦恐偷将。蓬戶無人,花村有犬,添幾重茅覆野堂。交遊少,約文房四友,泛浩摩蒼。”中以“旌招”喻指朝廷征召。


綜合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4.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旌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以旌旗為信物征召賢士,源自《孟子·萬章下》。古代不同身份者被征召時需用不同信物:庶人用“旃”(赤色曲柄旗),士用“旗”,大夫則用“旌”(飾有羽毛的旗)。因此“旌招”特指對大夫或賢士的禮遇性征召。


二、字義分解

組合後,“旌招”既體現禮遇之意,又強調征召行為。


三、曆史背景與使用

  1. 等級制度:周代禮制中,不同身份者對應不同信物,如《孟子》記載,大夫需以“旌”為憑,體現尊卑差異。
  2. 詩文例證:
    • 晉代潘嶽《為賈谧作贈陸機》:“爰應旌招,撫翼宰庭。”
    • 宋代陸遊《自詠》:“射的山前一老樵,此生何敢辱旌招。”
    • 南朝陳周弘讓提及方圓受召時,稱“鑿坯而遯于廊廟之用”,暗含賢士應召的典故。

四、文化意義

“旌招”不僅是一種禮儀制度,更成為禮賢下士的象征,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人才選拔場景,反映對賢能的重視。其衍生用法也出現在詩詞中,表達文人渴望被重用的心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孟子》原文及漢典等古籍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奧詭八物兵具呈詳充腹穿求初生丁香柿放歌風雅頌阜馬負重吞污符竹遘辰畫助教監學蛟爐腳踏車駕俗嗟泣介子推進欵踞嫚康功科舉年理會留幕麗郵鹿脯露紅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民隸木蕖木禺龍能箇辇運乾元巧捷如泣如訴儒囿勝緻甚麼蜃母樓送行太虛怗然通電話童試曈曈頹氓脫舃萬分之一穩浃五猶仙靈見素抱樸纖邪洩露諧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