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泣如訴的意思、如泣如訴的詳細解釋
如泣如訴的解釋
[in a plaintive voice] 形容聲音十分悲切凄婉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宋· 蘇轼《前赤壁賦》
詳細解釋
如哭泣又如訴說。比喻聲音哀怨凄切。 宋 蘇轼 《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巴金 《春》一:“箫的如泣如訴的低鳴,被悠揚的笛聲蓋住了。”
詞語分解
- 如的解釋 如 ú 依照順從:如願。如意。如法炮制。 像,相似,同什麼一樣:如此。如是。如同。如故。如初。遊人如織。 比得上,及:百聞不如一見。自歎弗如。 到,往:如廁。 假若,假設:如果。如若。假如。 奈,怎麼
- 訴的解釋 訴 (訴) ù 叙述,傾吐:告訴。訴苦。訴願。訴衷情。傾訴。 控告:訴訟。控訴。上訴。申訴。敗訴。撤訴。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如泣如訴"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漢語成語,常用來形容聲音或樂聲的悲切動人。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義分解與整體含義
- 如泣:像哭泣一樣。"泣"指小聲地哭或流淚。形容聲音中飽含悲傷、哀怨的情緒,仿佛在低聲啜泣。
- 如訴:像訴說一樣。"訴"指傾訴、訴說。形容聲音像是在娓娓道來,傾吐着内心的愁苦、委屈或心事。
- 整體含義:指聲音(常指音樂聲、歌聲或某些自然聲響)悲切凄涼,如同人在低聲哭泣,又像在幽幽訴說,充滿了哀傷、纏綿、感傷的情感,能深深打動聽者。它強調的是聲音所傳達的深切、細膩、動人的哀怨情感。
二、用法特點
- 描繪對象:主要用于形容音樂(如二胡、箫、古筝等樂器的演奏)、歌聲、某些自然聲音(如風聲、雨聲、蟲鳴)或朗誦等藝術表現形式所傳達的情感。
- 情感基調:核心情感是哀傷、悲切、幽怨、纏綿悱恻。它傳遞的是一種深沉、内斂、需要細細品味的憂傷。
- 藝術效果:該成語生動地描繪了聲音藝術感染人心的力量,強調其能引發聽者共鳴,喚起哀憐、感傷的情緒。
三、出處與權威釋義
"如泣如訴"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轼的著名散文《前赤壁賦》。文中描寫洞箫聲時寫道:"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 這是對該成語意境最經典的描繪和應用。
權威漢語詞典對其釋義高度一緻: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形容聲音悲切凄涼。
- 《漢語大詞典》:形容聲音凄切、悲涼。
- 《辭海》(第七版):如同在哭泣,又好像在訴說。形容聲音悲切凄涼(引用自蘇轼《前赤壁賦》"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四、引用參考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 羅竹風 主編. (1986-1994). 漢語大詞典.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夏征農,陳至立 主編. (2009). 辭海 (第六版彩圖本).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蘇轼. (北宋). 前赤壁賦. (收錄于各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集及蘇轼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
“如泣如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ú qì rú sù,用于形容聲音或言辭哀婉凄切,仿佛在哭泣又像在訴說。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像哭泣時的悲切,又像傾訴時的哀婉,常用來比喻音樂、聲音或語言中蘊含的悲傷情感。
- 情感表達:強調聲音傳遞的凄涼、哀怨之感,帶有強烈的情感渲染力。
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處:出自宋代蘇轼的《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
- 擴展引用: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十一回中也有類似用法,進一步強化其文學意象。
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通常作謂語,修飾聲音或樂聲。
- 使用場景:
- 描述音樂:如悲傷的琴聲、箫聲等。
- 形容自然聲音:如風聲嗚咽、雨聲淅瀝等。
- 比喻語言或文字:如哀怨的傾訴、凄涼的叙述。
例句參考
- 蘇轼筆下洞箫的悲鳴,“如泣如訴”,餘音回蕩不絕。
- 馮德英《迎春花》中描寫:“風聲如泣如訴,墓地凄然悲涼。”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扣人心弦、蕩氣回腸、纏綿悱恻(多用于情感濃烈的表達)。
- 反義詞:慷慨悲歌、歡聲笑語(側重情感反差)。
補充說明
- 發音注意:“訴”讀作“sù”,而非“shù”。
- 延伸聯想:常與“如怨如慕”連用,增強哀婉意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處,可參考《前赤壁賦》及相關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奧澁闆巾班竹北京郵電大學苄基秕缪臂臑偪仄擘窠字布衣黔首撤兵遲誤大馬猴斷塞飛旐風裳風雨不改該樁港澳台投資經濟公儲桂轺洪泉蛔厥攪拌機絞臉丌官積疴集散犒軍刻骨枯柴廉守命宮畮隴旁車盤逸配聲欺猾欺陵青尖輕略清挺擒縱起繇沙堆上梓耍嘴皮子水濆私殊太素聽便通子外地人微節穩坐釣魚船武漢五脈無往不複橡皮狎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