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諧合于音律。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蔡少霞》:“鳳歌諧律,鶴舞會節。”
“諧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藝術形式中的和諧美感與節奏規律。以下為詳細解釋:
由“諧”(和諧)和“律”(規律、節奏)組合而成,指音樂、文學等藝術形式中和諧且富有節奏的美感。例如形容詩歌的韻律協調或樂曲的旋律流暢。
“諧”:
“律”:
該詞強調藝術形式中形式與内容的統一性,既要求結構符合規律,又需體現内在美感,常見于古典文學和藝術評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諧”或“律”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權威字典或古籍。
諧律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音樂和聲音之間的和諧、協調和平衡。
諧律的拆分部首是讠和音,總共八個筆畫。
諧律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和《樂府詩集》等文獻中,用來描述音樂和聲音的調和美妙。
諧律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諧律。
在古代漢字中,諧律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形态保持相似。
1. 這首樂曲的諧律優美動人,使我陶醉其中。
2. 他的演奏技巧使得琴弦發出了和諧的諧律。
音諧、律動、和諧、協調
和諧、協調
不和諧、不協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