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符竹的意思、符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符竹的解釋

《漢書·文帝紀》:“﹝二年﹞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後因以“符竹”指郡守職權。 唐 劉禹錫 《蘇州謝上表》:“優詔忽臨,又委之符竹。” 宋 王禹偁 《謝除翰林學士啟》:“止期蔔兆於松楸,再請効官於符竹,豈意未諧私願,俄辱殊恩,翻令朽退之身,亦預深嚴之地。” 明 張居正 《工科左給事中邱嶽并妻敕命一道》:“夫古人不慕專城之柄,符竹之榮,而願出入禁闥者,為其身依清近,而雅言易聞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符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符”指古代朝廷傳達命令的憑證(如虎符、竹符),常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僞;“竹”指材質。符竹最初指以竹制成的信物,即“竹使符”,代表帝王授予地方官員的權柄象征。

來源:《說文解字注》釋“符”為“信也”,《史記·孝文本紀》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

二、官職代稱

漢代起,“符竹”成為州刺史或郡太守的代稱。因刺史赴任時持竹制符節作為身份證明,故以“符竹”借指其職權與管轄範圍。

例證:

《漢書·文帝紀》:“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唐代白居易《贈别崔五》詩:“符竹偶因成對岸,文章虛被配為鄰。”

來源:《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張政烺主編)釋“符竹”為“刺史或太守之職”。

三、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符竹”常承載雙重意象:

  1. 權責象征:如宋代王安石《賀杭州蔣密學啟》:“伏審近被制書,進參法從,兼收符竹。”
  2. 羁旅隱喻:因外放官員常懷鄉愁,符竹亦暗喻宦遊漂泊,如唐代李颀《送皇甫曾遊襄陽山水》詩:“舊國指飛鳥,滄波愁旅人……符竹領諸侯。”

    來源:《全唐詩典故辭典》(範之麟主編)相關詞條釋義。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符竹”詞條釋為“郡守職權”。
  2. 《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俞鹿年編著),詳述漢代符節制度與官職關聯。
  3. 《全宋詞典故考釋辭典》(金啟華著),解析詩詞中“符竹”的隱喻用法。

(注:因古籍文獻數據庫無公開鍊接,來源僅标注權威著作名稱;現代學術資源可參考中華經典古籍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

“符竹”是一個源自漢代的曆史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官職職權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來源

“符竹”一詞最早見于《漢書·文帝紀》,指漢代兩種信物:

  1. 銅虎符:用于調兵,分五枚,朝廷與郡守各持一半,需合符驗證後方可發兵。
  2. 竹使符:用于政務傳令,以五寸竹箭制成,刻有篆書編號,作為郡守執行命令的憑證。

詞義演變

漢代後,“符竹”逐漸演變為郡守職權的代稱。例如:


文化内涵

“符竹”體現了古代中央對地方權力的控制方式,既象征權威,也強調程式合法性(如“符合乃聽受之”)。明清時期,文人仍沿用此詞表達對官職的謙遜态度,如張居正提及“符竹之榮”時,暗含對清要職位的向往。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符竹”主要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古典文學研究,日常使用較少。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原文或唐宋文人的相關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黃襃侈保護貿易北京體育大學扁骨步入猜怨長男産後風徹簾侈華吃偏食愁戚戚出生呆掙等分簟子惡兇兇凡夫肉眼高卬高頂和鈴鹄候昏聩無能家饷解碼解鋪雞毛撢子積懑井屋拘限蘭桡酹觞涼友鯉風厲聲龍身蠦蜚倮身嗎嗎糊糊腦脹暖火盆千兒八百清滑青缃學晴曛窮踧撋拭山高路陡善于少禮舐犢之愛耍活寳讨沒臉剜肉補瘡微垣我妮烏龜相撄閑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