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頹喪的人。 宋 梅堯臣 《唐寺丞知南雄州》詩:“踏歌聞舊俗,信鬼有頽氓。”
“頹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全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指頹喪、消沉的人,形容精神萎靡或情緒低落的群體。拼音為tuí méng,其中“頹”表衰敗、消沉,“氓”指百姓或民衆。
二、詞語構成 • 頹(tuí):本義為崩塌(如“頹垣”),引申為意志消沉(如“頹廢”“頹唐”)。 • 氓(méng):古時多指外來百姓,如《詩經》中“氓之蚩蚩”。
三、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宋代梅堯臣《唐寺丞知南雄州》詩:“踏歌聞舊俗,信鬼有頽氓。”,描述南雄州(今廣東)地區信鬼神的風俗導緻民衆精神萎靡。
四、用法特點 屬于書面色彩濃厚的古語詞,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分析場景。近義詞可考慮“頹民”“頹衆”,反義詞則如“振民”“奮衆”等。
知識擴展:該詞反映了古代文人觀察社會現象時的批判視角,梅堯臣通過“頹氓”一詞既描摹了民俗,也隱含對迷信導緻民衆精神頹廢的批評。
《頹氓》是指一個道德敗壞、行為放蕩、品行不端的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不守法紀、堕落自由、頹廢品性的人。
《頹氓》的部首是「風」(風),筆畫數為13畫。
《頹氓》一詞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馬顯傳》。後來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描述那些行為不端、思想堕落的人的代稱。
繁體字為「頹氓」。
古時候,《頹氓》的寫法略有不同,采用了「䳎」(颠倒)作為一個簡化的形式代表該字的「風」部,同時保留原字的「糸」(絲)部,寫作「䳎氓」。
1. 他雖然有一副好皮囊,但内在卻是個頹氓。
2. 這些頹氓們常常聚集在一起犯罪。
頹廢、頹靡、頹敗
敗類、渣滓、無賴
正直、正派、端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