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見素抱樸 ”。
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謂不為外物所牽。《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樸,一本作“ 樸 ”。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莊子一》:“ 周 之所自處者,清浄無欲,而其所非棄者,又皆推見禮法敗壞之自,而歸諸見素抱樸之域。”
“見素抱樸”是源自《道德經》的哲學概念,綜合各權威資料的解釋,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該詞出自《老子》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其中:
字面含義為推崇純潔本性、保持質樸本質,是老子提出的治國三措施之一,主張以“無為而治”取代過度幹預()。
治國理念
與“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并列,主張通過減少人為幹預(如繁複禮法)來實現社會和諧,強調法治應順應自然規律()。
修身境界
莊子延伸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認為保持本真是最高層次的美。紀曉岚在《閱微草堂筆記》中進一步闡釋為“心如枯井,波瀾不生”,即超越世俗利害得失的虛靜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語境,可參考《道德經》相關注釋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見素抱樸”是一個成語,意為看到素樸的原始本質。這個成語強調不受外界影響,保持本真的品質。
見: 見字的部首是⺊,筆畫數為⼫。
素: 素字的部首是糸,筆畫數為⼆。
抱: 抱字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
樸: 樸字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
見素抱樸這個詞來源于《孟子·告子下》:“晏子見荷斧而伐柯、鳥豕蚤盜人食,此不仁之心也。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言辭的出處是《莊子·德充符》。
在繁體字的寫法中,樸字寫作“樸”,保留了傳統的形狀。
在古代漢字發展的過程中,寫法存在一些變化。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見字在甲骨文中的形态為“⽯”,在金文中演變成了“⽊”,到了篆書時期繼續變化為“⺊”。素字在甲骨文中的形态為“⺀”,簡化為“⺆”,到了篆書時期又有所變化,形成了現代的“⺲”。抱字在古代的寫法中也經曆了演變,從甲骨文的“⺮”變為篆書時期的“⼿”。
樸字在古代寫法中一直保留了較為接近現代的形态,隻是在篆書時期進行了一些變化。
1. 他見素抱樸,從不受外界的誘惑。
2. 她以見素抱樸的心态對待事物,因此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
3. 在鮮花的簇擁下,他仍能保持見素抱樸的态度。
組詞:見怪不怪、見賢思齊、抱殘守缺
近義詞:堅持本真、守正不阿、淡泊名利
反義詞:矯揉造作、炫耀虛華、追求功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