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cycle] 〈方〉∶自行車
即自行車。一種兩輪的交通工具。騎在上面用腳踏着前進。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五:“他須先到東城的一家鞋鋪去拿錢,馬上買上一輛腳踏車,好開始奔走。” 沙汀 《闖關》十四:“一架從他身邊劃過的腳踏車忽然在馬後停了下來。”
“腳踏車”是中文中對“自行車”的常見稱呼,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指一種以人力腳踏驅動、通常有兩輪的無動力車輛,通過鍊條傳動将踩踏力轉化為前進動力。核心部件包括車架、腳踏闆、鍊條、車輪和刹車系統。
名稱由來
名稱源于其動力方式——需用雙腳交替踩踏踏闆(“腳踏”)才能行駛,與“機動車”形成對比。在台灣地區,“腳踏車”特指自行車,而“機車”才指摩托車。
類型擴展
現代衍生出多種類型:
文化意義
既是代步工具,也象征環保出行理念。中國曾被稱為“自行車王國”,20世紀80年代北京自行車通勤比例高達63%¹。近年共享單車的普及(如摩拜、哈啰)讓腳踏車重回城市主流。
地區差異
需注意方言用法:新加坡/馬來西亞華語中偶用“腳車”,而粵語區稱“單車”。英語對應詞為“bicycle”(正式)或“bike”(口語)。
腳踏車是一種由人力驅動的交通工具,用腳踩踏腳蹬以驅動車輪前進。它通常由框架、車輪、踏闆和鍊條等部件組成。
腳踏車的部首是「足」和「車」,「足」表示與腳相關,「車」表示交通工具。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腳踏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期,是根據英文單詞「bicycle」音譯而來的。在中國,腳踏車是20世紀50年代引進的,起初主要由國外進口,後來逐漸開始國内生産。
腳踏車的繁體寫法為「腳踏車」。
腳踏車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字形有些微小差異。
1. 他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
2. 我喜歡騎腳踏車去公園。
踩腳踏車、騎腳踏車、踏腳踏闆、腳踏車道、電動腳踏車
自行車、單車
汽車、摩托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