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eaven]∶天,天空
(2) [the great void;the universe]∶古代哲學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的實體氣
(1).謂空寂玄奧之境。《莊子·知北遊》:“是以不過乎 崐崙 ,不遊乎太虛。”《紅樓夢》第一二○回:“太虛幻境,即是真如福地。” 清 陳夢雷 《去者日以疏》詩:“冥心歸太虛,天地與同壽。”
(2).指天,天空。《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 李善 注:“太虛,謂天也。” 清 黃鷟來 《詠史》之二:“壯志彌激烈,氣欲淩太虛。”
(3).謂宇宙。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我之所久,莫過 軒 羲 ;而天地之在彼太虛,猶 軒 羲 之在彼天地。” 唐 陸龜蒙 《江湖散人傳》:“天地大者也,在太虛中一物耳。”
(4).古代哲學概念。指宇宙萬物最原始的實體--氣。 宋 張載 《正蒙·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四》:“太虛之精氣流動,充盈於天地之間。”
“太虛”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涵蓋哲學、文學、宗教等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天空或宇宙
指廣袤的天空或宇宙空間。例如《莊子·知北遊》中“不遊乎太虛”即指不涉足遼闊的宇宙,而《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也借用了這一意象。
哲學概念
在道家與儒家思想中,“太虛”被賦予更深層的哲學内涵:
中醫理論
中醫将“太虛”視為宇宙萬物的初始狀态,如《黃帝内經》提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強調其作為生命與自然規律的根源。
文學意象
常被用于詩詞中表達空靈、玄妙的意境。例如清代陳夢雷的“冥心歸太虛,天地與同壽”,以及《文選》中“太虛遼廓而無閡”的描寫。
“太虛”的核心意義可歸納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如《莊子》《正蒙》等),可參考相關古籍或學術解析。
太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太”和“虍”。其中,太作為部首,表示大、重要的意思;虍作為部首,則是表示虎的意思。太虛的字形結構是由“太”放在上面,下面是“虍”的左半部分。
太虛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大雅·太仆》之中,作為官名,代表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太虛的形式是“太”字上部加上“虍”字,且有的版本中,太虛還可能包含其他的字形變體。在繁體字中,太虛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太虛的字形可能有變化,一些古籍中的記載顯示,太虛的字形結構可能是“太”字上面放一個“口”字,下面則是“虍”的左半部分。
1. 無物可托,天地閑遙太虛。
2. 古人視太虛為最高境地。
太虛天、太虛殿、太虛靈台、太虛幻境、虛虛實實
太空、虛空、廣大
真實、實在、實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