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旌招之。谓征召贤士。语本《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爰应旌招,抚翼宰庭。” 南朝 陈 周弘让 《与徐陵荐方圆书》:“ 圆 若蒙此旌招,未必不凿坯而遯於廊庙之用。”
旌招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旌”和“招”二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以旌旗为信物征召贤士,体现古代尊贤重才的礼制。以下是详细释义:
旌(jīng)
本义为用牦牛尾或羽毛装饰的旗子,后引申为标识、表彰。《说文解字》释:“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 在礼仪中,旌旗常用于彰显身份或传递号令。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招(zhāo)
意为召唤、征聘。《孟子·尽心下》有“招虞人以旌”的记载,强调以特定信物传达召令。
“旌招”特指君主或上位者以旌旗为信物,公开征召贤能之士。这一行为常见于先秦至汉代的文献,体现古代招贤纳士的礼仪制度:
《孟子·万章下》载:“(招)大夫以旌”,规定不同身份者需用不同信物召见,其中“旌”专用于召见大夫,以示尊崇。
来源:《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旌招不仅是征召手段,更象征对人才的礼遇。如《后汉书·陈蕃传》提及“以旌招俊乂”,强调其选拔贤才的社会功能。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汉代后,“旌招”渐成典故,多见于诗文。如宋代刘克庄《沁园春》词:“帝赐玄圭,臣妾潘衡,奴隶侯璋。因封还除目,见瞋鬼质,窜涂贽卷,取怨奇章。肯比寒儒,自夸秘宝,十袭庭邽寸许香。下岩石,要朝朝磨试,不论闲忙。何须狗监揄扬。这衡尺曾经圣手量。纵埋之地下,居然光怪,栖之梁上,亦恐偷将。蓬户无人,花村有犬,添几重茅覆野堂。交游少,约文房四友,泛浩摩苍。”中以“旌招”喻指朝廷征召。
综合来源:
“旌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指以旌旗为信物征召贤士,源自《孟子·万章下》。古代不同身份者被征召时需用不同信物:庶人用“旃”(赤色曲柄旗),士用“旗”,大夫则用“旌”(饰有羽毛的旗)。因此“旌招”特指对大夫或贤士的礼遇性征召。
组合后,“旌招”既体现礼遇之意,又强调征召行为。
“旌招”不仅是一种礼仪制度,更成为礼贤下士的象征,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人才选拔场景,反映对贤能的重视。其衍生用法也出现在诗词中,表达文人渴望被重用的心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孟子》原文及汉典等古籍释义。
碍脚稗乘半天北宫词纪鼻鼻齉齉诐憸倒序迭见番佛膏芗閤门耕童贡士行子含笑九泉鹤骨鷄肤还淳环肥燕瘦焕若话文魂衣互体奸本奸慝剪修简夷椒泥浇沃鲛韅佳配狂风立场吝骄六辅渠箓练鹿帻末路穷途碾子偶变投隙乔妆打扮情诈齐尚齐心蚑行蛲动屈竭热肠散齐杓倈绳祖深旨兽环顺便叔祖母四人杰头晕眼花文君垆香煤相室象王闲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