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官衙。 清 馮桂芬 《重刻段氏<說文解字注>序》:“ 朱氏 筠 視學吾 皖 ,梓舊本《説文》於節署,其書乃大顯。”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四:“ 粵東 大亂,西人入居節署及民廛,文武官避居 佛山鎮 。”
“節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節署指官署、官衙,即古代官員辦公的場所。該詞由“節”(指官印憑證)和“署”(指辦公機構)組合而成,多用于清代文獻中。
個别現代資料(如)将“節署”解釋為“節儉財政管理”,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建議以清代文獻中的“官署”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注》等清代文獻原文。
節署,是一個漢字詞彙,可以分解為“節”和“署”兩個部分。
“節”字的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9,意思是枝條的結節,引申為節日、節約等含義。
“署”字的部首是“網”,總筆畫數為13,意思是官府、政府等機構的行政部門。
節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的官府部門負責管理各類節日和慶典活動。因此,“節署”一詞指代的是負責組織、籌辦和執行公共慶典、節日等事務的官府機構。
在繁體字中,節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變化。
古時候,“節署”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例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的是“節署”,而《康熙字典》中記載的是“節著”。這些變體寫法可能是因為曆史時期的不同演變導緻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節署的例句:
1. 節署機構負責協調慶典事務。
2. 每年的春節,節署都會組織一系列慶祝活動。
3. 我們需要聯繫節署來安排國慶日的慶典活動。
一些與節署相關的組詞有:節慶、節目、慶典等。
近義詞可以是:節日機構、慶典部門。
反義詞可以是:非節署、私人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