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诔文的意思、诔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诔文的解釋

悼念死者的文章。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六:“詔下之日,﹝ 陸龜蒙 ﹞疾終。 光化 三年,贈右補闕, 吳侍郎 融 傳貽史,右補闕 韋莊 撰誄文。”《紅樓夢》第七八回:“然非自作一篇誄文,這一段凄慘酸楚,竟無處可以發洩了。” 章炳麟 《辨詩》:“誄文有韻者,古亦似附詩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诔文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哀悼逝者的文體,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一、定義與功能

诔文又稱“诔辭”“诔狀”,屬于哀祭文的一種,主要用于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達哀思,功能相當于現代的悼詞或追悼文章。其核心包含兩方面:述德(陳述逝者德行)與寫哀(抒發悼念之情),且早期具有為逝者拟定谥號的依據作用。

二、起源與發展

  1. 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時期的賜谥制度,現存最早的诔文是《左傳·哀公十六年》記載的魯哀公所作《孔子诔》。
  2. 定型:漢代形成固定文體結構,以四言句式為主,先述德後寫哀。
  3. 演變:魏晉後逐漸與銘頌結合,文人創作增多,如曹植的《王仲宣诔》。

三、文體特點

四、曆史地位

诔文作為古代禮儀與文學結合的産物,不僅是研究喪葬文化的重要文獻,也反映了漢魏六朝文人的創作風貌。其“累列生時行迹”的特點,對後世墓志銘、行狀等文體有直接影響。

(注:如需了解具體诔文案例或曆史流變細節,可參考《禮記》《文心雕龍》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诔文的意思

《诔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哀悼或悼詞。這個詞通常用于描述對亡故人的哀悼和追思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诔文》由兩個部首組成:讠(讠部)和巠(片首部)。它共有8畫。

來源和繁體

《诔文》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周南·桃夭》篇。《桃夭》是一首描述桃樹之美的詩歌,其中有一句“诔曷堯父?”意思是“悼念堯的父親”,将“诔”用來表達悼念之情。從那時起,《诔文》逐漸成為表示哀悼之意的詩文或文章的稱謂。

在繁體字中,诔字的寫法為「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诔字的形狀稍有差異。早期的寫法是由象形的“口”和“人”的組合構成,表示人在嘴巴旁邊說話的動作。隨着時間的推移,诔字的形狀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式。

例句

1. 他寫了一首動人的诔文,表達了對逝去朋友的沉痛思念。

2. 在葬禮上,她朗誦了一篇悼詞,感動了在場的每個人。

組詞

1. 馮诔:悼文;祭文。

2. 送诔:送别。

近義詞

1. 悼詞:悼念時所說的話。

2. 哀文:表達哀悼之情的文辭。

反義詞

祝賀:向人表示慶賀或祝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