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cyclical] (如由主教或高級教會機構發出的)關于處理一個重大的或當時認為是嚴重的事件的廣為傳布的文件;特指由教皇發出的這種通谕
猶通告。 鄭觀應 《與周壽臣觀察論強鄰侵占邊省路礦拟辟為萬國商場書》:“宜廣登日報,明白曉諭,并通諭議紳演説,開導下愚。”參見“ 通告 ”。
“通谕”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下有特定含義,主要分為宗教和通用兩類解釋:
定義與性質
通谕是天主教教宗向全球信徒發布的正式文件,内容多涉及教義、道德或重大社會議題,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通常以拉丁文撰寫,但現代通谕會附加多種語言譯本(如德文、意大利文等)()。
命名與發布對象
曆史案例
例如庇護十一世曾發布反對納粹與法西斯主義的通谕,直接以德、意雙語撰寫,突破傳統形式()。
在非宗教場景中,“通谕”可指官方或權威機構發布的通告,内容多涉及重要事務的公開宣告。例如清代文獻中記載“通谕中外”“通谕知之”等用法,即通過廣泛傳達政令以穩定局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通谕(如《願祢受贊頌》的環保主題),可查看相關宗教文獻或曆史檔案來源。
通谕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國家或高級政府向全體或部分公民發布的命令或通告。通谕通常具有強制力,公民必須按照其中的規定行事。
通谕的部首是辶(辵),由兩筆組成。
通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官方文件中,起初是指朝廷向百官和地方官員通告命令。隨着時間的推移,通谕也用于描述其他組織或個人發布的命令或通知。
通谕的繁體字為「通諭」。
古代漢字寫通谕時,通常以更為繁瑣的方式書寫。例如,可以在通谕兩字中間加上蟲部,寫成「蚊通蚓谕」,以示信函的莊重和重要性。
1. 皇帝發布通谕,要求全國範圍内課征一定數量的稅糧。
2. 這個法案獲得國會通谕通過,即将正式生效。
3. 請你閱讀通谕上面的條文,并确保按照要求執行。
1. 通告:發布信息或消息的行為。
2. 谕旨:君主或上級下達的命令或指示。
3. 公告:公開發布的通知或聲明。
诏令、命令、告示、指令、布告
請示、征求、商議、協商、決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