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輕視、侮辱處于困境的人。《荀子·修身》:“不窮窮而通者積焉。”《呂氏春秋·上德》:“臣聞賢主不窮窮。”
(2).謂極其困苦。《管子·兵法》:“三官不繆,五教不亂,九章著明,則危危而無害,窮窮而無難。” 尹知章 注:“危危、窮窮,皆重有其事。” 石一參 今诠:“民衆恒習於軍事之教,則化危為安,化窮為通,無害無難。”
(3).憂愁悲傷貌。 漢 劉向 《說苑·善說》:“當是時也,固不可以聞飛鳥疾風之聲,窮窮固無樂已。”
(4).謹慎誠笃貌。 清 恽敬 《莊達甫<攝山采藥圖>序》:“更七年,復見 達甫 充然油然者猶是,而窮窮然而歛,休休然而止。”
“窮窮”是“窮”的疊用形式,在古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但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輕視或侮辱困境者
最早見于《荀子·修身》“不窮窮而通者積焉”,指對處于困境的人不應輕慢侮辱。此用法強調對待他人的态度。
極端困苦的狀态
如《管子·兵法》“窮窮而無難”,形容物質或精神上極度匮乏。現代例詞“窮困潦倒”延續此義。
達到極限或徹底探究
引申為“窮盡”,如“窮兵黩武”(用盡兵力)、“窮追猛打”(徹底追究)。數學中“窮盡法”也源于此義。
現代漢語中“窮窮”單獨使用較少,但“窮”的以下含義常見:
“窮”原指洞穴盡頭(“極也,從穴”),後引申為物質匮乏、精神困頓等義。疊用“窮窮”強化了程度或重複性,多用于古文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及先秦文獻注釋。
《窮窮》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貧窮、拮據、缺乏的狀态。它表示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物質條件非常差,缺乏財富或資源。
《窮窮》的部首是穴,它表示與土地或房屋相關的概念。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窮窮》在古代意為山上沒有草木。由于山上植被貧瘠,生長艱難,所以引申為缺乏。現代漢語中,這個詞表示經濟狀況不好,生活困苦。
《窮窮》的繁體字為「窮窮」。
在古代,「窮」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窮」的舊字形為「窮」,表示同樣的意義。
1. 他家境很窮窮,過着樸素的生活。
2. 這個地方資源匮乏,人們過着一種相對窮窮的生活。
貧窮、拮據、窘迫、困苦
貧困、貧瘠、貧乏、無裕、窮困、困頓
富裕、富足、富饒、豐富、充裕、寬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