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子考中進士或官員升遷時,排列鼓樂儀仗遊街,謂之“誇官”。《西遊記》第十二回:“又賜兩隊儀從,着多官送出朝門,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裡去,就如中狀元誇官的一般。”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守樓》:“呵呀!燈籠火把,轎馬人夫, 楊老爺 來誇官了。”
"誇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儀式,主要用于以下兩種情況:
科舉中榜儀式
新科進士(尤其是狀元)在殿試後被授予官職時,會身着紅袍、頭戴宮花,在儀仗隊簇擁下遊街展示。例如《西遊記》第十二回描述的"如中狀元誇官一般",正是這種場景的體現。儀式包含鳴鑼開道、百官護送、百姓朝賀等環節,旨在彰顯皇恩與功名榮譽。
官員升遷慶祝
官員晉升職位時,也會通過遊街展示官服儀仗來昭告公衆,如《桃花扇》中描述的楊老爺"誇官"場景。這類活動通常伴有鼓樂儀仗隊,具有社會激勵作用。
▲延伸細節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偶見用"誇官"形容炫耀官職,但屬于引申用法,并非該詞的本義。
誇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代指對于官員的過分贊美和恭維。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誇官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誇官指的是對于官員的過分贊美和恭維。這種行為通常是出于某種目的或者出于一種谄媚心态,而不是出于真實的認同和贊賞。
誇官由“誇”和“官”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誇”的部首是太字旁,具體的筆畫數為4筆;而“官”的部首是宀字旁,具體的筆畫數為8筆。
誇官是一個傳統的常用詞語,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體中,“誇官”的寫法并沒有什麼變化,依然是“誇官”。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誇官”也可以有不同的寫法。例如,“誇”可以寫作“誇”或者“誇”,而“官”可以寫作“君”或者“官”。這些不同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可能會有所變化。
1. 他總是誇官奉承,希望能得到一些利益。
2. 我們應該客觀評價官員的表現,而不是一味地誇官捧場。
誇官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含義。例如:“誇官狗”指那些盲目恭維官員的人;“誇官逼民”形容一些官員在權力面前威風凜凜。
誇官的近義詞有:谄媚、奉承、阿谀、巴結。
誇官的反義詞有:批評、責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