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衛恒傳》:“ 漢 興而有草書…… 弘農 張伯英 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後因以“臨池”指學習書法,或作為書法的代稱。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有練實先書,臨池真盡墨。” 宋 蘇轼 《石蒼舒醉墨堂》詩:“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名臣通畫學》:“前代名臣能臨池者多矣,鮮有以畫名者。” 清 葉名沣 《橋西雜記·黃忠端書孝經卷》:“夫人善臨池,代公作行草,幾奪真。” 呂叔湘 《漢字和拼音字的比較》:“書法一項,确是一種藝術。但是這是要有寫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臨池的工夫,才會有成就的。”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三:“日記抄得很工整,字體遒勁,也可作臨池之用。”
“臨池”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來源 該詞原指靠近水池觀察或俯視池水,如南朝沈約詩句“臨池清溽暑”即描繪字面場景。後經典故演化,成為書法學習的代稱,源自東漢書法家張芝的勤學故事——他長期在水池邊練字,用池水洗筆硯,緻使池水盡黑。
二、核心引申義 現主要代指書法藝術的學習與實踐。《晉書·衛恒傳》記載張芝“臨池學書”的事迹後,此詞被廣泛用于形容刻苦鑽研書法的狀态,如“十年臨池,一朝成功”。
三、擴展用法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文人墨客的創作過程或學術鑽研,例如:“他閉關臨池三年,終成書法大家。”亦可用于表達沉澱思考的狀态,如“面對難題,他選擇臨池靜思”。
《臨池》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指靠近池塘或湖泊、池塘旁邊。這個詞常用于描述人物的行為或情境。
《臨池》的拆字部首是水字旁(氵)和親字旁(親),整個詞語由8個筆畫構成。
《臨池》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繁體字為「臨池」。
在古代,「臨池」這個詞的寫法稍有變化。水字旁的「氵」有時會寫作「⺡」,這種寫法強調水的流動性,而不是池塘的靜态形象。
以下是使用「臨池」的例句:
1. 他臨池而坐,專注地欣賞着池水裡的蓮花。
2. 賞月之夜,他臨池傾聽蛙鳴,心生甯靜。
以下是與「臨池」相關的詞彙:
1. 組詞:臨池而飲、臨池而研、臨池學書。
2. 近義詞:臨水、池畔、水邊。
3. 反義詞:遠離池塘、離水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