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四方極遠之處。 晉 陸機 《從軍行》:“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垂光九野,騰響四遐。” 宋 曾鞏 《送江任序》:“ 燕 、 荊 、 越 、 蜀 、海外萬裡之人,用于中州,以至四遐之鄉相易而往。”
“四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四遐”指四方極遠之處,即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遙遠地域,強調空間的廣闊性和距離的遙遠。例如,晉代陸機在《從軍行》中寫道:“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
古代詩文中的運用
情感與意境
該詞常被用于表達離鄉之遠、思念之情,或渲染宏大的地理空間。例如古詩《九日登山》中“清眸窮四遐,逸興蕩八垠”,借“四遐”寄托眺望遠方的心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學注解。
《四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四方離散或四方分散。
《四遐》的部首是“四”字的四點水,總共有11個筆畫。
《四遐》是古代漢語詞彙,源自《詩經·小雅·大東》:“四遐(疆)既亡。”指的是東方四國離散的情況。
《四遐》的繁體字為「四遐」。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四遐」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但總體上符合部首與筆畫的規則。
1.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百姓四遐,無法歸家。
2. 部隊在敵人的圍攻下四遐出城,進行了全面撤退。
四散、分散、離散、分離
散亂、分散、離散、散開
集中、凝聚、聚集、團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