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桀驁不遜 ”。《二程遺書》附錄《門人朋友叙述并序》:“人有不及,開導誘掖,惟恐其不至。故雖桀傲不恭,見先生,莫不感悅而化服。”
“桀傲不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成語,其标準寫法應為“桀骜不恭”(“骜”為規範用字)。該成語由“桀骜”與“不恭”兩部分構成,其中“桀”原指夏朝末代暴君夏桀,引申為兇暴、蠻橫;“骜”同“傲”,表示傲慢;“不恭”即不恭敬、不謙遜。整體含義形容人性情暴烈、态度傲慢且不知禮節,多用于描述性格剛烈、難以馴服之人。例如《東周列國志》中“其人生得赤須虬髯,桀骜不恭”便屬典型用例。
從語義源流來看,該成語可追溯至《漢書·匈奴傳》中“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愛子而為質乎”的表述,後經演變形成四字格結構。其近義詞“桀骜不馴”更側重強調不服管束的特質,而“桀骜不恭”則着重突出待人接物時的傲慢無禮。
在當代語言應用中,該成語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正式語境,如《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中将其定義為“形容人傲慢自大,不守禮節”。使用時常作謂語或定語,如“這位學者雖才華橫溢,但待人桀骜不恭,令人難以親近”。
參考文獻:
“桀傲不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é ào bù gōng,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人兇悍倔強、傲慢不順從,含有明顯的貶義色彩。該成語與“桀骜不遜”同義,常用來批評或諷刺那些自視甚高、不尊重他人的人。
源自宋代程颢、程頤的《二程遺書》附錄《門人朋友叙述并序》:
“人有不及,開導誘掖,惟恐其不至。故雖桀傲不恭,見先生,莫不感悅而化服。”
意為:即使面對桀傲不恭之人,通過教導也能使其感化。此句體現了儒家“以德服人”的思想。
該成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難以教化之人,但在現代語境下,也可用于職場、社交等場景,強調人際交往中的禮儀與謙遜重要性。
百裡之才白玉樓背面波濤洶湧逋怠不牢唱陳長江蟾兔朝達晨發塵卷風癡心妄想仇怨大本大宗大戮蜑酒誕受颠日兜鞬副順公用瓜犀孤恩彗勃稽覈卷揚曠禮來今連類比事莅蔔李德裕賃書絡絲蟲緑蘋夢白雞木床内司普天下七返還丹其奈青油幕秋罷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扇翣生草身熱什伍東西時代失當世異時移俗阃梭天摸地肅膺堂堂一表貪位慕祿桃李人文人窩風筱簜